《品读》:温和地发力
(2025-07-20 09:51:50)
小伙子与姑娘坠入爱河,他每天给姑娘写情诗,站在姑娘窗前弹吉他,每日的问候比闹钟还准时、比三餐还频繁。与小伙子的热情似火相比,姑娘的表现平静得多。下班后,她会给小伙子做拿手的饭菜,两个人一起去看电影,晚上携手在昏黄的路灯下散步……
小伙子时常倾诉衷肠:“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为了你,我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姑娘摇头,轻笑道:“不必如此惨烈。每天能在一起,就很好。”
很久之后,小伙子才听懂姑娘的话。彼时,小伙子最初的狂热已经消散——那种太过用力的状态注定无法持续,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就像姑娘说得那样,每天陪伴在彼此身边就很幸福,而不费心力的陪伴最能长久。
太过用力不是一件好事,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事之间也是如此。很多做成大事情的人,往往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大开大合,也没有惊天动地,只是默默地保持着前进的姿态。因为真正走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一旦过于刻意,就会打破某种平衡,变成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一种负担,以至于拖累我们的脚步。
朋友喜欢跑步多年,跑步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他每天只跑五公里,从来不多跑,也并不热衷参加什么跑步比赛。有人建议他适当加大强度,按照他的身体条件和能力,跑十公里肯定不在话下,半马、全马估计也没有多大问题。确实如此,每次跑完五公里,他的呼吸依旧均匀、顺畅,没有一点费力的感觉。
朋友笑着解释,他跑步是因为喜欢,顺便锻炼身体,每次跑完感觉刚刚好,如果再多,可能身体就会感觉不舒服。当然,他相信自己能克服身体上的不舒服,但他害怕自己控制不了随之而产生的期待:如此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倒不是担心没有回报,结果是次要的,主要是这样会增加自己精神上的损耗,纠结、担忧、埋怨,以及有了结果后产生的心理落差等等。那么,原本让自己轻松愉悦的一项运动就会变味,失去初衷,甚至因此而厌弃。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无论何时,轻装上阵,才能游刃有余。
有段时间,我痴迷上了写作。起因是随手写的一篇文章因偶然的机会在报刊上发表,一下激起了我对于写作的热情。可能是原本就喜欢读书,有一些底子在,后来写出来的几篇文章都陆续发表了。于是我决定乘胜追击,实现自己当“作家”的梦想。每天一下班就钻进房间开始写作,就连吃饭、睡觉的时候,心里也在构思着文章的框架。可以说,写作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我就感觉痛苦不堪。一是大脑像生锈了一般,再也写不出一个字,即便硬写出来,也毫无美感;二是家人觉得我走火入魔,家里完全没有之前温馨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时间伏案,我的腰椎和颈椎相继出现问题,已经跑了好几趟医院。家人笑着打趣,别着急,慢慢来,小心用力过猛闪了腰。我忍不住跟着笑,我意识到,其实这样“拼命”已经给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挫伤。不管你正在做的事情多么重要,都不要用消耗健康来填补对努力的需求。殚精竭力永远不会是长久之计。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古人的真知灼见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一直努力就很好。是呀,温和地发力,长久地坚持,自会在享受中与你希冀的一切撞个满怀。
《品读》202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