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晚报》:晒伏姜


晒伏姜
张君燕
晒伏姜是豫西北地区的一个习俗。三个字,简单明了,讲明了原料——姜、时间——伏天、制作方法——晒,可谓言简意赅。就像村里二大爷的谈吐一样,朴实、直白,但一个唾沫一个钉,绝无半句废话。“晒伏姜,得用上好的本地姜,味冲,功效强。最好在大暑当天开始晒,天越热,越够劲儿。”二大爷一本正经地向众人介绍。
豫西北地区的土质和气候很适合姜的生长,长出来的姜块大、丝细,香辣宜口,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怀姜”的名号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比起其他农作物,姜的收益明显要多,但付出的辛劳也很多。从选种、定植,到施肥、遮荫,再到收获、储藏,每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乡亲们格外喜爱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也愿意为它花更多心思和时间。美好的东西总是值得人们付出、等待。
伏姜制作技艺历经千年演变传承至今,老一辈人几乎人人熟练掌握。首先是选姜,这一步简单却也极为重要,好原料才有好品质,这个道理,乡亲们都懂。制作伏姜的生姜一般选用怀川地区的生姜——谓之以怀姜,以家乡小城博爱县的生姜为最佳,辛辣、细腻。正所谓“姜是老的辣”,人们往往选用窖藏的老姜。老姜历经了岁月的沉淀,就像饱经生活磨砺的人,少了几分锐利与浮躁,多了一些平和与稳重,自带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接下来便是洗姜、削皮、晾干、切姜、捣碎、拌入黑糖、搅拌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看起来不难,但在烦琐枯燥之中做到完美并非易事。当然,完美可能并不存在,乡亲们却始终用这个标准来对待每一道工序。譬如捣碎姜片取姜汁这一步,乡亲们把切好的姜片放入石头碓臼中,捣成姜泥,用铜勺舀出,放入四角固定吊起的纱布里,再用双木棍压榨,用力挤出姜汁。
此时,晒伏姜的工作才算完成一小半。把黑糖与姜汁按比例倒入大缸中,待姜汁充分渗入黑糖,用棍子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直到黑糖充分溶解。乡亲们喜欢用花椒棍子,自带清香,而且有防腐的功效,用来做加工食物的器具,再合适不过。
在伏天,将大缸置于烈日下暴晒,重头戏才刚刚开始。晒时间过长会蒸发过量,晒时间太短又不够火候,因此要凭借多年经验,每天把伏姜搅拌到最佳状态。待姜汁变得浓稠起来,糖分沉淀到缸底,就需要花更大力气搅拌更多次数。太阳洒下炙热的流火,搅拌伏姜的乡亲汗流浃背、满面通红,但人们毫无怨言,脸上甚至还带着欣喜。天越热,伏姜晒得越好。
一直晾晒三四十天,直到伏天结束,伏姜变成深褐色的膏状体,伏姜制作完成,可收存待用。食用时,用勺子挖一点伏姜,用开水冲调,祛湿驱寒,尤为养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晒伏姜工艺,因手工艺难度高、强度大、收益相对低,曾一度面临着衰落的境遇。好在家乡人民在当地政府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启了产业化模式,传承并发展了怀姜的科学种植和深度加工,一瓶瓶姜糖膏不仅成为当地人民的必需品,还被送到了千家万户。我仿佛看到在寒冬时节,人们手中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糖膏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焦作晚报》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