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报》:雪打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一句老辈人常说的农谚。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小时候的我们哪懂这些?也好像从来不在意。我们只关心元宵节晚上能不能和伙伴们一起上街打灯笼。若是恰好下了雪,打着红红的灯笼踩在白皑皑的积雪上,便更多了一份意趣和快乐。
作为80年代生人,我们小时候的灯笼远没有现在丰富多样,无论是从材质还是样式上都简单许多,缺乏如今的现代感和科技感。那时候的灯笼大多是人们手工纸糊的,材料不值什么钱,手工却一点都不马虎。有四角的、八角的、圆形的,有鱼灯、荷花灯、绘着花草的彩灯,还有公鸡灯——在家乡豫西北地区,公鸡灯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当地有一个习俗,元宵节前舅舅要给外甥(女)送灯笼,送的第一个灯笼必须是公鸡灯。传说二十八宿之一的卯日星官,他的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神职是“司晨啼晓”,另外也能啄除“害虫”,护佑平安。舅舅给外甥(女)送公鸡灯,不仅寓意前途光明,也意在护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公鸡灯最好是自家手工制作,丑一点、笨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那份用心和诚意。
大街上卖的灯笼品种要多一些,除了手工糊制的之外,也有一些现成的灯笼,虽然也是纸壳做的,但上面印制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看起来很漂亮,价钱自然也比其他的灯笼贵。所以,我们都只是站在旁边贪婪地多看几眼,然后带着一脸羡慕离开。失落仅仅持续几分钟,很快我们就加入打灯笼的队伍中去了。不用人招呼,孩子们自动组合成一队,打着灯笼走在大街上,像“贪吃蛇”一样,越走人越多,长长的一队,在街巷里玩耍嬉闹,留下一路欢声笑语。
有一年冬天,父亲上山砍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不得不躺在床上静养。少了收入来源,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母亲精打细算,日子才勉强为继。过年采买年货时,缩减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我的灯笼也在其中。对于那时候的小孩子来说,过年除了新衣、鞭炮之外,最大的期盼和乐趣就是灯笼了。没有灯笼,元宵节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正月十五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雪,村庄变成了一个琉璃般的世界。以往我会兴奋地跑出去与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但现在我却一点兴致都没有。就在我闷闷不乐之时,父亲变戏法般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灯笼——一个红色的酒盒子做成的灯笼。父亲用粗针在酒盒子上密密麻麻地扎了许多小孔,还在侧面开了几扇小门和小窗,看起来十分精巧。点燃放在盒子底部的蜡烛后,我惊喜地发现,父亲扎的小孔组成了几个字:小囡,新年快乐。
那天晚上,我的“私人定制”灯笼成了焦点,小伙伴们都围着看,就连围观的大人们也啧啧称赞。灯笼发出来的光红艳艳的,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越发好看。那年之后,大家都学会了用纸盒子做灯笼,既省钱又独一无二。父亲大概没想到,他用一份对子女虔诚的爱,无意中引领了潮流。
又是一年元宵节,我早早地给孩子们准备了灯笼,看着他们欢喜地打着灯笼在街上嬉戏。从享受“年味”的人,变成制造“年味”的人,我希望自己多花一点心思,把传统习俗发扬下去,让孩子们的春节过得开心一点,年味更浓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