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物品里的诚意


物品里的诚意
张君燕
见外婆在布料上画好形状,准备开始裁剪时,我赶紧拿出家里的一把新剪刀递给她。外婆剪了几下,就将那把剪刀撂在一旁。我过去一问才知,这把剪刀不仅开合不顺畅,剪开的布料还连着丝。
“还是用我的那把老剪刀吧。”外婆说完便打电话让表弟把她做衣服的工具箱送过来。外婆从箱里拿出了一把旧剪刀,它的手柄光滑圆润,刀刃泛着光泽,看着十分锋利。果然,外婆用这把剪刀更为得心应手,几下就把布料剪好了。外婆告诉我说,这把剪刀是她结婚时买的,距今已经有快六十年了。“我这把新剪刀没怎么用过,怎么就钝了?您的旧剪刀都用了这么多年,竟然还那么好使。”我忍不住感慨道。外婆停下手里的活计,笑着说:“东西耐用不耐用,全在一份诚意上啊。”
我听后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表示赞同。是的,外婆的一句话似乎一下子就说出了核心。为什么她的剪刀能秒杀新剪刀,其实是因为那把旧剪刀里藏着一颗“诚恳”的心,在制作它时,制作者从选材到设计到加工,每一道工序都认真而严谨。制作剪刀的师傅想的并不是如何让成本变低,或是怎样让利润变多,而是想着怎样才能做出更好,让人用得趁手的剪刀。正因为真材实料,再加上细致的工艺,由此生产出来的剪刀才会结实耐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似乎很难。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经常很难找到让人用得放心的东西。比如购买食物时,我们会担心当中是否含有伤身的添加剂。或是在外用餐时,会害怕菜品是不是用地沟油烹调的。又或是给孩子买毛绒玩具时,总要认真地辨别填充物是不是用了黑心棉。而买大件家电时,又会担忧买到“一次性”的假货。尽管总是小心翼翼地辨别、挑选,但还是会一不留神就上当。
“其实,在你开始挑选的时候,就已经有顾虑了。”一向睿智的大姐曾对我说,“真正好的东西根本不用挑选,因为每一样都是好的。”大姐还举了一个例子,那是小区外的一个烧饼摊,每天凌晨三点,摊主李大爷就会起床开始准备食材,就算是做饼的面粉,他也是买来麦子亲手磨制,只为让顾客吃得放心。由于李大爷做的烧饼个大、料足,饼皮上还撒满芝麻,无论卖相还是口感都很好。并且在烤饼时,李大爷也有足够的耐心,总能用合适的火候将烧饼的里外都烤得刚刚好。
正因为这样,平时来李大爷摊子买烧饼的大多是回头客,不少人还会从很远的地方开车过来买饼。不少老顾客都说李大爷的烧饼不用挑选,每个都是一样的好品质。还有的顾客笑称,吃过李大爷做的烧饼,其他的烧饼就吃不惯了,因为没有“那个味”。
我想人们常说的“那个味”,就像是顾客们所说的李大爷做烧饼中的那份诚意,指的是一个制作者对所做食物、物件和自己手艺的敬畏和尊重,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可贵品质。
《泉州晚报》2024年7月14日
前一篇:《汉中日报》:一句赞美就够了
后一篇:《滕州日报》:穿堂而过的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