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博览》:古建中的方寸之美
(2023-11-22 17:00:03)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匾额合起来就是一种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
元代张宪在《题竹雪斋》中写道:“入门见匾已不凡,推窗纵观清可掬。”毫无疑问,匾额作为门楣上的瑰宝,一直被认为是古建筑的眼睛。在我看来,将匾额比做眉毛,似乎更为贴切、生动。眉毛生于额头之上,虽是点缀,但不可或缺。
古人说,晓其人,先察其眉。通过一个人的眉毛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以及一生的命运。那么,通过一座古建筑的匾额,我们也可以对这座古建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它是一份关于古建筑的高度凝练的简介,往往有画龙点睛般的妙用。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的产生,相传源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原腹地山阳城建一座匾额博物馆,算是顺理成章而且名正言顺的一件事。千呼万唤始出来,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暨匾额博物馆应运而生。
站在展览馆园区入口处,古香古色的牌楼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耸立在人们眼前,在牌楼正面大门的上方挂着一个匾额,上书:典礼学书。典礼学书是一门研究典礼文化的学科,主要研究典礼文化的历史、礼仪、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可以是关于典礼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可以是关于典礼文化的教材——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就是这么一本“活教材”,它集藏品参观,陈列展览,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讲学、培训、交流,历史舞台剧表演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走进展览馆,仿佛在历史的烟云中穿行。在红色革命教育展览厅,瞻仰一件件革命先烈使用过的军刀、步枪、土地雷、陶弹头等简陋的武器,眼前浮现出的是革命先烈在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画面,胸中激荡的震撼与感动化作眼角的微红与湿润。从清代古建筑走过,时间又一下来到一百多年前,那些精美的玉雕、木雕、石刻,各种铜器、字画、瓷器、民俗器物,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子,也承载了许多永恒不变的美。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还是馆内1400多余方匾额,大部分匾额悬挂在木结构的大殿匾额展厅内。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殿由浙江义乌整体搬迁至焦作,高约16.5米,汇集了典礼学书团队与30多名山西传统木匠师傅的努力与心血。展厅内以清代至民国的匾额居多。这些匾额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见证了历史的更替与变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厅里的匾额种类繁多,有祝寿匾、建房匾、颂匾、商业匾、婚庆匾等等,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也有很多,他们中有将军、总督、巡府、兵部尚书、知府、县令等。每一块匾额都历经了百年风雨洗礼,它的背后肯定藏着或神秘或曲折或有趣或动人的故事:匾额上的字出自哪里,有什么特殊含义,是谁提写的,送给谁的,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他们背后又有什么渊源……站在匾额前,我不由地浮想联翩,想要穿越时空,去一探究竟。
一块块匾额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是古建筑的灵魂,也是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方寸之美。值得我们用悠长的时光,细细品味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