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那年夏天的炎热

(2023-09-16 09:50:35)

                那年夏天的炎热

                 张君燕

父亲在太行山脚下承包了几亩地,种上了姜。豫西北地区的土质和气候很适合姜的生长,长出来的姜块大丝细,香辣宜口,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怀姜”的名号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比起其他农作物,姜的收益明显要多,但付出的辛劳也多很多。从选种、定植,到施肥、遮荫,再到收获、储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封姜”的时候,正值酷暑,顶着大日头在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所谓“封姜”,就是给姜块培土。

在生长过程中,姜逐渐变大,原本埋在土壤里的姜块可能会露出土来,一旦裸露出土,就会停止生长。培上土后,既避免了暴晒,又能很好地保湿,防止水分流失。一垄垄姜的根部堆起高高的土壤,姜垄与姜垄之间形成一条条“姜沟”,浇水、施肥都在这条小沟里,便于姜慢慢吸收水分和营养,以免吸水太多泡烂了根,或者肥料浓度太高而出现“烧根”的现象。

盛夏时节,父亲每天都要去田里“封姜”,疏通“姜沟”。早上五六点出发,十点左右回来,下午三四点以后再去,干到傍晚收工。上午还好一点,太阳没有那么毒辣,但下午即便到了三四点,日光依旧强烈。姜田两边都是玉米地,玉米已经抽穗扬花,足有一人多高,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姜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太阳泼下来的炙热的流火,加上土壤里蒸腾起来的湿热气,哪怕静立其间,不动一动,也会汗流不止。

父亲却要不停地挥动锄头,将松好的土,一铲铲地培在姜根上。父亲在纵线分明的姜田里,一步步倒退着,隆起来的土堆则一步步向前,追着父亲走过一垄垄姜田。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在天地之间弹奏出一曲无声的旋律。

那天天气异常炎热,母亲叫我去田里给父亲送水。她说父亲走得匆忙,忘了带水,这大热的天不喝水,人怎么能受得了!水是母亲煮的绿豆水,装在透明的大水瓶里,里面加了冰糖,甜丝丝的。母亲在午饭后就煮好了,放置了几个小时,仍是温吞的,喝起来远不如冰水爽快,但喝下去人是舒服的。绿豆水流过喉咙,进入肠胃,悠悠闲闲地在身体里转了一圈,像一双柔软的大手,抚慰着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最后从容地从毛孔里钻出来,带走一丝燥热,也缓解了身体的焦渴。

走在乡间小路上,热气如巨浪般一波波袭来,之前我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毛孔是闭合的,身体察觉到了热,却发不出汗来,于是更觉闷热无比。走到地头,父亲正埋首挥锄,他的身体一点点地弯下去,再弯下去,好像与田野融为一体。或者说,父亲本就是广袤田野里的一部分。

父亲接过绿豆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小半瓶。这时,我才感觉身体的毛孔逐渐打开,汗水开始不住地往外冒。我忍不住嘟囔:“天真热啊!”“是呀,真热。”父亲点头附和着,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一把汗,毛巾滴答着往下滴水,父亲身上的薄衫也早已湿透。

  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说的热并不是同一种热。我说的热是一瞬间的感受,而父亲说的热则是滴在姜田土壤里的每一滴汗水,是用双脚在姜田里丈量过的每一步。如同千千万万在坚实的土地上耕耘与劳作的农民一样。父亲不会记得那年的热,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那份炎热与往年并无任何不同,但却铭刻在了我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也从来不敢忘记。

《品读》2023年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