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作晚报》:露天吃饭

(2023-06-22 16:09:34)
《焦作晚报》:露天吃饭

露天吃饭
张君燕

    天渐热,又到了吃饭吃出一身汗的季节。放在现在,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打开空调,凉风嗖嗖,暑热顿消。但在儿时的乡下,各方面条件有限,吹个风扇都难。好在乡亲们的智慧无穷,他们自有办法应对。
    屋里热,咱就到屋外吃饭。一大早就有人端了碗,坐在门前喝粥。此时太阳刚刚露头,温度还未上升,周身一片清凉。豫西北的百姓习惯喝玉米面熬成的糊涂,粗粮养人,黄澄澄的糊涂喝起来更健康。一碗糊涂,几根咸菜,人们喝得心满意足。刚盛出来的糊涂是热的,别着急,几分钟粥就温了,很适口。若仔细品,还能尝出一丝植物的香气,这是树梢或者野花、野草上的露水滴进去的味道。
    在室外吃饭,没有那么多讲究,一方大石头可以当桌子,一截树桩、几块砖就是凳子。若都没有,那就蹲着——老辈人更喜欢蹲着吃饭。他们说,这样更舒服自在。也是,没有桌椅的约束,想蹲在哪里就蹲在哪里,还可以随时移动,一会儿凑到人多的地方去,一会儿又挪到浓密的树荫下。乡亲们一向乐观、知足,尽管他们清楚,这个习惯的养成最初是因为贫苦。早年,豫西北是苦寒之地,很多人家徒四壁,连肚子都填不饱,更没有像样的家具,也就养成了蹲着吃饭的习惯。从生理角度上讲,蹲着吃饭更容易感觉饱。端碗饭,找个角落,蹲下来呼呼噜噜哄饱肚皮,起身继续为生活奔波。
    北方人爱吃面条,一个大碗里,有面有菜有汤,不用额外的盘盘碟碟,一只手掌就能托得住。午间,大家自动聚拢在大槐树下“会餐”——人多,饭似乎也会变香。都是捞面条,卤子却各不相同。生活条件好了,乡亲们开始注重营养搭配,于是在卤子上下起了功夫。西红柿鸡蛋面比较常见,简单好做,也能保证营养。讲究一点的,就做炸酱面,裹满酱汁的面条配上肥瘦相间的肉丁,加上爽口的黄瓜,吃起来格外过瘾。其他诸如茄子肉丁面、青椒肉丝面、豆角焖面,都是乡亲们的心头好。
    骄阳似火,人们吃得也是热火朝天,身上流着汗,内心却不焦躁。浓密的枝叶遮挡了大部分阳光,并不算太热。更重要的是,室外的空气是活的、流动的,看似没有明显的风,却能带走人们的燥热。
    等到夜幕降临,房前屋后就更加热闹,家家户户都把饭桌移到室外,一边吃饭一边聊家常,变成了一场大型交流会。我家房后有一条小河,我们把小桌子支在小河旁,两条腿自然地垂进河里,任清凉的水流从小腿肚处缓缓流过,悄悄带走炎热。母亲把早就做好的绿豆凉粉汤和凉拌苦瓜端上来,主食是她傍晚刚炸的面托。苦瓜的清苦、面托的油香,配上绿豆凉粉汤的甜,再加上双脚传来的一丝丝清凉,不由让人胃口大开。
    月亮不知不觉升到半空,草丛中蛐蛐的叫声和池塘中的蛙鸣也一声接一声紧密地响起时,人们才意犹未尽地站起身,收拾饭碗回家去。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地方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仿佛一场盛大的舞会谢幕,只留下音乐的余声在半空回荡。
    时隔多年,回想起儿时露天吃饭的时光,突然觉得那些极其普通、家常的饭食其实是一种不易得的奢华。那时人们拥有的不多,感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快乐。
《焦作晚报》2023年6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