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日报》:风起清明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春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清明节令,时宜春耕。而清明节日,又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两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幼时的记忆中,确有与此相关的画面。清明节那天,大多是细雨蒙蒙的天气,路人皆行色匆忙,手里无外乎都带着一袋子纸钱。母亲一只手拎着纸钱和贡品,另一只手拉着我向外婆家走去。准确地说,应该是舅舅家,那时外婆已经不在了,而母亲就是去给外婆烧纸钱的。纸钱一般是母亲亲手叠的“金元宝”,锡箔纸金灿灿的,确实像金子一般。
母亲白天要干活,要操持家务,那些“金元宝”都是她熬夜叠的。市面上当然有卖现成的,更大,也更气派。但母亲总说“那些是假的,外婆收不到”。当时不解,都是锡箔纸叠的,哪分什么真假?现在想来,母亲大概是把自己对外婆的爱和思念藏在了反复的折叠中,每一只“金元宝”上都有母亲的印记,那是专属于外婆的。在飘起的缕缕青烟中,母亲的思念也随之升腾。有些东西只有加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才能成为一种信仰吧。
舅舅会和母亲一起去给外婆扫墓,回来后,舅妈已经烧好一桌饭菜。这顿饭,舅妈做得很用心,也很丰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那些低沉缠绵的愁绪慢慢消失,欢声笑语渐渐浮现出来。舅舅喝点小酒后,常拉着我的手,嘱咐母亲要带着我多回家。“回家”两个字,舅舅说得很重。父母不在了,这里也还是可以随时回来的家。感受到舅舅的情意,母亲又无声地湿了眼眶。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小学,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在回去的路上,老师会把我们带到郊外踏青。我们围坐在草地上,欣赏无边春色,品尝自带的食物,感受春日的美好。
一位同学拿出一盒油绿如玉的吃食分享给我们吃。同学告诉我们,这是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叫青团子,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然后用这种汁水与糯米粉搅拌揉和,包入豆沙馅儿和一小块糖猪油,蒸熟后就可以食用了。作为北方人,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鲜萃的吃食,糯韧绵软,清香扑鼻,不管是颜色还是味道,都让人眼前一亮。同学的母亲是江南女子,她是用这种吃食来怀念自己的故乡,也把故乡的味道带给身边的亲人。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迎着明媚的春光,到大自然里去,到清爽明净的春风里去,才不算辜负了这大好的春色。
前一篇:《今晚报》:爱你的人都一样
后一篇:《辽宁青年》:麻雀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