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另一种深度
(2023-03-26 09:26:58)
一个少年路过书院门口,看见一群书生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便停下来驻足聆听。其中一名白衣男子通晓儒经,不仅口才了得,而且见解不同凡俗,少年听得暗自佩服不已。但是很显然,其他书生似乎并不这样认为,即使心内认同也不会表现出来——这些读书人大多自负,不肯轻易承认别人比自己更厉害。更何况他们正在参加一场选拔,获胜者将会赢得一份象征着荣誉和地位的差事。
所有人都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主考官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由书生们当场互相评判。听了主考官的决定,很多人面露喜色,暗想着努力找出别人的缺点或者不足,这样就可以削弱别人的竞争力,提高自己胜算的几率。可是没想到,大家应该都是这样想的,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极少溢美之词,大多是对别人观点的批评或建议。
这时,主考官留意到站在一旁的少年,遂问少年有何看法。少年真诚地说:“诸位先生才思敏捷,文采飞扬,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那位白衣先生,见解更是与众不同,其深度与广度让后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少年的话让主考官捻须而笑。随后,主考官宣布了选拔结果,白衣男子拔得头筹,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少年居然也得到了主考官的赏识,赢得了一笔奖励。众人疑惑不解,白衣男子确实厉害,这一点无人否认,可少年凭什么呢?主考官笑了笑,解释说:“少年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并懂得由衷地欣赏别人、赞美别人,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
这名少年就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韦玄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谦逊恭敬、礼贤下士,如此,不仅取得了思想上的不断精进,更赢得了人人称赞的好名声。有深度固然值得赞美,懂得欣赏别人的深度亦值得赞美,这其实是另一种深度。
《演讲与口才》2022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