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君燕的练习册
张君燕的练习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55
  • 关注人气:6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外公的账簿

(2023-01-02 11:26:07)

                       外公的账簿

                      张君燕

外公年轻时,在乡下开了一间杂货铺。别看小小的杂货铺,需要花费的精力可不少。进货、搬运、盘货、卖货……哪一项都省不了。外婆要照看几个孩子,除了有时能替外公守一会儿店,剩下的活全都是外公一个人干了。

每个月月底,外公会拿出账簿、摆上算盘,核对一下账目。外公说,大生意也好,小生意也罢,都要理明白,不能算糊涂账,是亏了还是赚了,心里要有底。乡下的杂货铺货品很全,大到化肥、农具,小到线卷、针头,一应俱全。盘起账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在外公头脑灵光,打得一手好算盘,从午后开始,到掌灯时分,账目基本上就明朗了。

若是外公手一挥,摆上小酒,再招呼外婆加个下酒菜,就是盈余不少。若是外公眉头微蹙,半晌不说话,外婆就知道大概是账目出了点问题。面对外婆急切地询问,外公总是合上账本,笑呵呵地说:“问题不大,账能平。”杂货铺不卖生鲜,商品大都耐放,一般不会有折损,卖出去那么多却没赚多少利润,多少让人有点费解。外婆不识字,也不大会算账,听到外公说没亏钱,心下稍稍安定,也不去追究。她相信外公,她常说,如果换了自己来,一定不如外公做得好。

其实,外婆心里是有点眉目的。乡下人种田过日子,只有秋收后卖了粮食才有现钱,平时买化肥农药啥的,手头难免紧张,就会要求赊账。乡里乡亲的,人家开了口,不能驳了面子,再说开门做生意,要笑迎天下客,过于死板,生意就做不成。但生意人心里也有杆秤,哪些人能赊账,哪些人不能赊账,哪些人可以放心赊账,哪些人只能赊一次,不还账之前不能再赊,人家心里都清楚着呢!

外公却不一样,他似乎是“百无禁忌”,对待顾客一视同仁。不管是一时手头紧张,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只要开了口,外公一般都会爽快地答应。有次,村东头的“徐拐子”来赊种子,刚好种子卖完了。外婆便说:“真不凑巧,没有种子了,你去别处看看吧。”外公却赶紧阻拦:“别慌,下午就到货了,你吃过晌午饭再来。”那话说得很急,外婆直朝外公使眼色都不行。

“徐拐子”并不是真的拐子,他嗜酒如命,老大不小了还没成家,经常喝得醉醺醺,走路七扭八拐,这个外号便由此而来。外婆嗔怪道:“他前几次赊的账是不是还没还?你还敢赊给他?”外公笑笑说:“他这次是干正经事儿。他要是能好好种田,等收了庄稼,不就有钱还给咱们了吗?”听了外公的话,外婆便不再言语。外公总是有各种能说服外婆的理由,事实上,他也没想要说服外婆,他只是笃信这些朴素的道理。

年末岁尾,是生意人要账的日子,奇怪的是,外公却几乎不需要去催讨,人们会自动上门还账。那年刚进入腊月,“徐拐子”就来还钱了,他的手里拎着一瓶酒,但走路却板板正正,一拐都不拐。他跟外公核对了欠款后,从兜里掏出钱,数了数,放在柜台上,手里的酒也一并放在上面。“请你喝的。”“徐拐子”难得硬气一回。外公没有推让,招呼外婆炒了两个菜,两人畅快地对饮一回。

一年12个月,外公盘账12次,蹙眉的时候多,笑脸的时候少,但到年底盘总账,却总是盈余。外婆嘲笑外公算了一笔糊涂账,外公不说话,脸上的神情却很坦然。

外公去世那年,我已经有了记忆。送殡时,全村人几乎都来了。他们站在路边,或摇头叹息,或默默垂泪。“徐拐子”哭得泣不成声,拽着儿子的手不停说:“你的好人爷爷走了。”那天天色昏沉,送殡的队伍很长很长,从村头绵延到村尾,直至埋葬外公的那座山头。

外公一生中善待过多少人,就有多少人怀念他。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外公这辈子用心记录的账簿。

《时代邮刊》2022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