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十分钟的朋友
(2022-09-24 09:49:31)
上世纪二十年代,哲学家冯友兰乘坐火车外出,因为路途遥远,冯友兰感觉劳累困倦,于是火车在一个小站停靠时,冯友兰下了火车,走到站台上透气。
站台上人不少,有准备上车开启旅程的,有到站下车奔赴目的地的,也有和冯友兰一样下来散步的。一个年轻人手捧一本书,读到精彩处时竟忍不住叫了声好。冯友兰走过去,发现年轻人看的是一本哲学书籍,而这本书他刚刚读过。冯友兰便与年轻人探讨起来,他们聊得很投机,冯友兰赞同的观点,年轻人恰好也觉得精妙绝伦;冯友兰反对的观点,年轻人也认为存在不妥之处,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对冯友兰的理解是一种补充,而且还带给了他一些启发。原本他们还打算继续讨论下去,可惜火车就要启动了,他们只好匆忙道别。
后来有一次,冯友兰与朋友们闲聊,谈到交好的朋友时,冯友兰提到了那个在火车站台上遇见的年轻人,说年轻人算是他的好朋友之一。大家听过这个故事,只是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难道冯友兰后来与年轻人取得了联系?
“没有。我们两人的交集只有站台上的十分钟。”冯友兰摆摆手说。朋友们更加疑惑,既然如此,为何说年轻人是他的好朋友呢?他甚至不知道年轻人是哪里人,连人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呢。冯友兰笑着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十分钟里,我们找到了灵魂上的共鸣。这是与很多熟识的人都达不到的效果呀。”冯友兰说得没错,“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与几位好友创办了一个名为《心声》的刊物积极响应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受到那个年轻人的启发。
真正的朋友,不在乎认识时间的长短,而是灵魂深处的懂得和珍惜。相逢时,如果能够照亮彼此,哪怕只有十分钟,也是值得一辈子铭记的朋友。
《做人与处世》2022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