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讲与口才》:需要理由的喜欢

(2022-08-14 08:54:59)

                        需要理由的喜欢

                         张君燕

1923年,丁玲在瞿秋白等人的介绍下,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打算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当时与丁玲一起学习的还有好几个同学,大家对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为什么选择学习文学?”这是学长问他们每个人的一个问题。丁玲思考了很久,认真地回答:“我喜欢文学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文学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精彩和可能;第二,文学让我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文学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成为很好的革命武器,让我更好地投身到文艺运动中去。”其他同学对丁玲的回答不屑一顾,他们觉得自己选择文学就是因为喜欢呀,而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同学们觉得这是对自我的尊重,选择一件事并不需要理由,喜欢就足够了!

后来,丁玲与这几个同学一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同学都没有坚持下去,陆续放弃了。1936年,丁玲作为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后来,她一直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直到晚年,丁玲还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可以说,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我们常说喜欢不需要理由,但如果仅靠主观意愿做选择,没有客观的依据,选择就会显得脆弱,而且极不稳定。其实,需要理由的喜欢才更可靠、更持久,因为那些理由就是让你坚持自己喜欢的动力,甚至能够成为延续一生的信仰。

《演讲与口才》2022年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