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邮刊》:配角之心
(2022-04-05 09:57:50)
小时候,每到儿童节或者元旦,老师会带我们排演文艺节日。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热烈的氛围,老师一般会“雨露均沾”,要求全体参与,不落一人。我相貌普通,又不擅长跳舞,也没有开朗活泼的性格,自然沦为舞台上“凑数”般的存在。我很自然地接受这种安排,甚至颇为享受,这让我感觉放松且舒服。
五年级时,老师排了一个合唱节目,可能是我发育比较早,当时是班级里个头最高的女生。安排队形的时候,老师伸手一指,让我站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那可是名副其实的“C位”啊!我木然走过去,站在那里感觉浑身不自在,好像一个猝不及防被推上舞台中央的小丑。后来,我换了一双平底布鞋,刻意弯曲了双腿,终于比另外一名女生矮了一点。于是,我逃也似地离开C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似乎卸下了一座大山。走向C位的女生则吃惊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不解,正如我不理解她对C位的热切与欢喜。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我承认,我不够自信,而且过于敏感。这或许可以解释我为什么喜欢待在角落里——不被人关注,自然也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翻看学生时代的合影,我几乎都站在边上,表情安然,并怡然自得。所以,记得看到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时,我笑得比别人更欢。逗笑我的不仅是演员本身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更是隐藏在这背后的讽刺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在我看来,想做主角无可厚非,但若能安心做一名配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受性格的影响,在看电影时,我对主角的关注并不多,更不会有强烈的代入感。我也会被情节吸引,但始终理智而客观。我总觉得主角的生活离我很远,我永远不会成为被霸道总裁看上的灰姑娘,也不会是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当然也不可能幸运地拥有一路开挂的主角光环。相反,我很喜欢去关注并探究配角们的生活,去猜想那些在荧屏上没有演出来也永远不会去演的故事。
我猜很多人在读《红楼梦》时,都会对大观园诗情画意的生活产生向往,想象自己是贾宝玉,或者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等。我也产生过类似的想象,但从没想过这类“主子”的角色,甚至连平儿、袭人、鸳鸯这种大丫鬟的角色也没有想,我想的都是那些不受待见的小丫头的角色,甚或只出现过一两次、被人忽视的那些人。我会想,如果我是他们,我该如何在最底层最卑微的生活中,尽量活得体面一点。
因此,我对那个名叫小红的丫鬟念念不忘。小红是大观园里的一个三等粗使丫鬟,她的命运几乎是安排好了的:在怡红院里受大丫鬟们的指使甚至欺压,几年后,随便找个小厮配了,变成“死鱼眼睛”,然后庸碌过完一生。然而,小红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她积极争取,抓住机会,成为王熙凤身边的一等丫鬟。相比于那些天生抓得一手好牌的主角,小红这样的配角用尽力气想要打好手里的烂牌,岂不是更鲜活、更有生命力?
有个朋友活得特别通透,一次看完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大家都在讨论超级英雄的正义与勇敢,还有人对反派的“黑化”表示理解,朋友感叹了一句:那些行人太可怜了,他们只是意外路过打斗现场,却遭受了伤害。“你还真是有怜悯之心呢!能看到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的艰辛和不易。”有人笑着打趣。朋友摇摇头,认真地说:“我只是在关心自己。假设这场战斗真的发生,我们在场的人谁会是那个超级英雄?谁会是大反派?我们大概率只是从他们旁边走过的没有名字的配角。”
众人先是一愣,继而自嘲地大笑起来。我觉得朋友说得很对,但有一点我不认同,我们可能都是配角,但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我们要做好自己世界里的主角。正如电影《波斯语课》里的一句台词说得那样: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时代邮刊》2022年3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