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两把尺子
(2022-04-05 09:42:30)
李攀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影响很大。嘉靖年间,李攀龙与王世贞、谢榛等文人结成诗社,闲时诗酒唱和,颇具趣味,吸引了很多热爱诗书的年轻人慕名而来,向他们学习请教。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向李攀龙抱怨,他日日勤学、刻苦读书,然而所学远不及其他不用功之人,这让他苦恼且沮丧,甚至开始怀疑勤奋的意义和价值。李攀龙反问道:“你如何得知其他人不曾用功?”年轻人回答:“他们自己说的呀。”一个叫孙良的学生不止一次懊恼地说,自己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很少。
李攀龙认识孙良,可据他所知,孙良每日至少读书两三个时辰。这下他立刻明白了原因所在。李攀龙从室内拿出一把尺子,指着上面的一个刻度问:“这是多少?”“一寸。”年轻人回答。李攀龙点点头,拿出另外一把尺子,指着上面的一个刻度问:“这是多少?”这把尺子是李攀龙自己做的,绘制房屋图形时考量用的,其中的一个刻度表示一丈。年轻人也知道这个,于是回答:“一丈。”
听了年轻人的回答,李攀龙意味深长地说:“同样是一个刻度,为什么表示的长度不一样呢?因为他们的标准不一样啊。”年轻人仔细品味李攀龙的话,顿时恍然大悟,此后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学习。
其实,李攀龙猜测的没错,年轻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比别人勤奋,是因为他对于勤奋的标准很低,每天读书一个时辰就觉得很辛苦,而对于真正勤奋的孙良来说,每天读书两三个时辰仍觉不够。不是孙良读书的时间真的很少,而是他对于勤奋的标准很高。如此怎么会不优秀呢?
很多时候,评判事物的大小可能并不在于尺子本身,而在于标准。这大概也是生活里很多勤奋的人总是说自己并没有做那么多,而很多懒惰的人却总是认为自己非常努力的原因吧。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