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善待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

(2013-03-20 15:36:19)
标签:

此心

成长过程

于教

角斗场

见证

分类: 学生故事

请善待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

 

每当我们教师遭遇到一些自暴自弃倾向的学生的时候,要么批评教育;要么刁难家长;要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要么挖苦讽刺或群起攻之。。。如此做法,只会让教师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相隔甚远。当然,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和无能的蛮干。而在对待这些自信心处在低迷期的学生,我们教师不应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或尖锐的奚落者,而应该是一个或曾有过相同经历或体认的成熟的陪伴者与呵护者,凭借一些真实而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心灵理疗师”。

其实,教师职业属性需要为师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实地作战能力,特别是在结合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懂得灵活的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毕竟,任何范本的存在相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尤其要时时向自己的内心发问:学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显性或隐性资源可以用来积极影响学生呢?教师在选用教育资源和手段的过程中,如何淡化作用力在学生心中的痕迹呢?我想,经过这一系列的三思之后,势必会让自己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多一份谨慎与清醒。而这个过程是有利于教师沉下心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旦心理基础有了一定的保障,那么接下来考量问题并提出合理见解和做法也要客观理性的多,当然,这里一定要避免出现经验主义、伪师爱主义或伪民主主义。对此,本人仅个人体会与认识谈一点看法和做法,权当抛砖引玉了。

首先,学生自暴自弃倾向的出现应该是多方因素造成的,有些主要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有的是学校教育、评价手段造成的;还有的则主要是个人性格特征引起的。显然,一个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多只“幕后黑手”,甚至是多方参与致使问题最后的爆发。诚然,分析问题根源的目的不是要坐实、追讨哪一方的罪责,而是需要教师以科学的眼光来过问学生的问题,从内心深处生发一种积极思考和善于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很明显,这个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是可以认真落实的,等到学生问题根源被排查、锁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思考这样的问题了——既然学生自暴自弃多半是自信心严重不足,成就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积极干预和疏导呢?这就需要教师借用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内容来“做做文章”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单独式”或“混合式”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引导。单独式疏导法,侧重于教师个人对学生的、受委托学生对受援学生的和家长个人对孩子的各种可见、不可见的交流、对话环节,譬如:教师通过作业本或书信等方式向学生传递关切之情与指导方法;学生自发或受委托与该学生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在谈话中引发共鸣和思考;家长在言语上尽可能的消弭孩子的焦虑感与挫败感,先确保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安全栖息的心灵港湾,然后再慢慢启发和引导孩子的自信心。当然,单独式交流法固然有效,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吃“败仗”,这就需要结合混合式交流法,即营造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环境,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在合作、对话和交流中走出自己的内心,并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和待人处事的特点。这里不妨可以这样来设计一些活动:活动一、举办一个班内“互找亮点”的活动,这里可以有教师特意安排的部分,另外还可以邀家长到场参与交流,相信在受到认可、表扬、支持和激励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会慢慢找回来;活动二、巧借教育素材促反思、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育类视频或实地参观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感知人生成长的艰辛与维护阳光心态的重要性,并结合材料让大家各抒己见, 尤其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发现、再认识自己,并提议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检索和监督。我想,不管是单独式还是混合式的沟通交流方式,都只是一种方法,而要发挥其真实而强大的功效就要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认真思考和谨慎践行,必须要带着“心”和“情”上路,否则,只会是“例行公事”或“敷衍了事”。

最后,不管成效如何,教师应该要善于梳理、总结和提炼在转化中的有效成分,同时也要针对见效不明显的部分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更为理想的举措。而一旦学生的表现越来越自信和乐观的时候,老师亦可以找寻适当时机与之深入交谈,并建议其通过自愿、舒心的方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过度经历和体会,以此创设一种“人人受启发、人人反观自我内心”的教育氛围,这有助于改善整个班级的“空气指数”。而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和共享者,还应该是悉心的“记录员”与见证者,即在平时的写作和记录中不断的锐化自己的感知力和觉悟力,同时在慢慢前行中让自己和学生不断的收获幸福与成长,共同成长、共同见证。

末了,我想说的是,学生问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对待不是靠等待,更不是仰仗“一堵为快”,而是源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良好心态和科学方法。要知道,学生问题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垫脚石,也是师生、生生心灵相溶的重要契机,更是班级发展为优秀班集体的重要依托的资源。不管出于何种考虑,不要忘了我们教育事业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而不是刻意迎合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感官享受,否则教育也便成了“戏台”或“角斗场”了。说到底,我们在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应始终面向正确的方向,并在相互传递信心与力量的“火把”的同时,让彼此心中变得愈发温暖与明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