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成落脚点内容长期性实事杂谈 |
分类: 班级建设 |
面对难教育的学生,怎么办?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走的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大坚信和坚守的力度。然而,在实际教育生态中,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处境和成长状态是十分堪忧的。特别是,一些从学生问题走向问题学生的个体让人忧心不已。身为教师,有责任和使命去践行和倡导新课改理念,积极改善学生的内环境,并设法让学生自主生发一种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在困苦中崛起的品质和能力,这是教师、教育走向明朗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纵观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学生背后存在的几大“黑手”——社会的错误引导、家庭教育缺失和跑偏的学校教育。而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塑造孩子品质和人格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再加上社会阴暗面的钳制,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开始走低。于是,被冠以“救世主”的学校教育承担了所有教育、引导重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设定。当然,学校教育的纯粹性和专业性注定是要担负起人民交付的重托,更是历史使命。对此,在面对“百毒不侵”、难教育、难以走进内心的学生,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呢?
常言说,学生的言行或多或少会带有家长的影子,人格品质烙上了这个家庭的印记。按说,家长应该要看到这层利害关系,轻则严防死守,重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平等、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残酷的现实往往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总有很大距离。对此,被国家委任、家长寄予厚望的学校教育成了问题的“法官和医生”。在面对学生的消极、逃避、懒惰、恐惧、不作为等不良问题,甚至已经到了十分顽固的境地时,教师从何下手,并确保学生能真正“走出来”呢?
一、
班集体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应要挖空心思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愿和作为,让问题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触动和启发。同时,教师也要发动班内学生为共同打造健康、积极的班级面貌而积极、主动的融入,真正创设一种心系班级,与班级共成长的思想和决心。一旦师生有了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个别问题学生也会慢慢“转向”,并能将眼光聚焦班级状态和自身成长。当然,学生的改变是值得期待的,不易过度“敏感性感染”,而应该是一种“无心插柳”的闲暇预设。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柳成荫”的不期然美丽局面。
二、调用学校有利资源,积极疏导心结,让学生情愿打开心门。
在师生努力过程中,问题学生的问题或许有所改善,但也很可能是更隐蔽和深藏了。这就需要学校调兵遣将,让心理咨询师积极介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并在综合分析之后,积极采取一些心理疏导工作,这里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在情感上做文章,让学生能真正说出心里话,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以此“对症下药”,并阶段性的就反馈结果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应对,这里可以给学生建立“私人档案库”,在分析、处理过程中将情况作如实记载,这样既服务于学生的有效诊疗,又能丰富学校的应急预案,充实教师的“办案视野”。另外,班级、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等板块阵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育人教育。我想,只要慢慢引导和疏导,学生内心的那层隔膜还是可以慢慢消融,从而走出那扇封闭已久的心门,认清自我,关注自身成长。
三、借助社区的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自我更新的舞台。
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社会的力量,尤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社会一角的社区,完全可以承担起一定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有效连接社区,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通过社区服务性项目或节目,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和价值,从中建立自信和自强,甚至逐渐培养一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社会教育大环境下,学生的思考和觉悟并不比课堂生活引发的少。这个平台的搭建和使用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并真实的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建立完善机制,让学生在成长中可持续发展。
由于问题学生的很多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学校教育深入、持久的进行,而在实际情况中,当一个问题生升入另一所学校,之前的学校“如释重负”,而后者则开始了另一场无休止的“新战斗”,甚至是盲目的“疲劳战”。结果搞得双方都被动不堪。实际上,双方都“无心恋战”,期望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触须相互连接,让学生的问题在校与校的沟通、对话中慢慢消减,直至消失。学校之间应该说真话、做实事,而不是相互推诿、冷言冷语。只要学校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并切实为学生的成长考虑周全了,学生定然不会沦落为一个孤独无依者,从而才能走的越来越轻松、自信和快乐。
五、有条件的开发一个发泄场,让学生全力倒干净“思想垃圾”、给灵魂“减负”。
当学生的心灵世界充斥了太多外界的负面成份之后,必然导致学生无比痛苦和纠结。学生好比是一个容器,一旦这个容器装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成分之后,必定出现“超负荷”的恶果。这就需要及时对一些不良内容进行清除和清理。对此,一些学校、社区或组织可以有条件的给学生建立一种发泄场,让学生在实地的发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变得轻松起来、阳光乐观起来。当然,这个举措的背后是需要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更需要管理、监督、反馈和调整的配套工作跟进。这值得学校思考和借鉴,更值得付出和拓展。
诚然,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要求疏导者真正把人当人,并认真思考“如何让人成长为他(她)眼中最理想状态的人”,这是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以平等的思想积极对话、沟通,并制定合理、有效和温暖的举措,在且行且思中成全彼此,走向共赢、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