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给我的思考
(2012-05-16 07:15:12)
标签:
美国宋体海姆g吉诺特走向借助杂谈 |
分类: 读书与感悟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给我的思考
本人以为,人借助自己的脚步可以行至千里之外,而借助文字的力量可以感受文化的魅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熏染和净化,甚至可以走向不朽。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便以一种独特的姿态闯进我的视线,并伴着别样的味道走入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深刻体会它的强大与震撼,我知道,我完全可以再往下说一说,同样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让信念在智慧中传递,这是极有可能的。
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书名上抢占了先机,明眼人都觉察到这样的特点——让人从外围就清楚了它的意图,就是要主动、积极的去帮助孩子走出成长中的一个个困境,这种不离不弃的观念和做法形象直观。也许,我们在为人处事之时,也应该让自己的意图凸显的直截了当一点,从而可以避免一些尴尬的猜疑或折腾。在粗略的感受了书名之后,我们可以静静的在内心舒展一下心灵的触须,以便让自己可以更贴近和掌控文字背后的要义与脉搏跳动的韵律。
本书不断的借用各种情景对话的模式来强化正确传递、沟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表述了各种合理而正确的说话技巧和相关内容,目的还是告诫读者要在重视的前提下用好文字的力量,在语言表达上切合实际,而不是一味的选择上对下的打压、欺瞒或放纵。而这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子交往方面却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缺席”状态。倘若投射到教育之中的话,那么师生沟通中势必也能找寻到类似的影子。为此,我们就该带着问题去思考,有的放矢的去感受本书的内涵,让方式方法为我们所用,或者,至少也可以在改善我们精神水平方面能起到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通读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情绪化的状态中往往采取违背自己初衷的行为,无益于双方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话语才是宽松双方关系,让彼此走向和谐的不二法门。我想,此书的最大价值在于符合当下态势,充分尊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慎重对待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事。而不是仅仅在谈我和你的故事。从我理解的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可以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换句话说,我们本就应该相互理解和取暖,如此这般,心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被消除,让关系走向稳固和持久。所以,书中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换位思考并在达成共情的条件下,慎重使用语言。当然了,语言技巧是一个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进而获得提升的方面,而语言使用者的心态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试想,如果一个人心态无法达到均衡,但依然还要说着那些所谓的“心里话”,那么,长此以往也许会发觉自己变得陌生而可怕了,甚至走向崩溃与迷茫。毕竟,人活在世上是需要信念和信仰支撑的,否则无异于行尸走肉。我想,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被孤立与嘲讽,这是为人的起码底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该书在知识层面上让我找寻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漏洞,也认识到了努力去修补这些漏洞的意义所在。这是从实用性或者工具性方面的体悟,而更深层次的应该是,我们将会继续建立、健全一种独特而个性的阅读方式,并借助自己的感官和感悟方式去尊重书籍、文字、文化,让自己在行走中走向完整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