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班长的对话姿态中领略到的
(2012-04-10 14:37:52)
标签:
教育万年楷体习惯一点杂谈 |
分类: 心灵漫步 |
从一名班长的对话姿态中领略到的
常言道,最难改变的是一个人的习惯。而教育的存在正是为了培植、引导、纠正一个人的习惯,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便优化人的社会化进程,从而获得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于是,为人师者不可避免的要感知学生的精神生活,而如何一道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行,着实考验着许多有良知的教师,也见证着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对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负责程度、态度。我且谈谈自己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借此发发感慨。
我们这个时代却的不是口号和榜样,缺的往往是落实和行动。现在只要你稍微对教育有所关注,定然眼前接连不断的出现“平等”、“尊重”、“倾听”、“关怀”、“爱心”等字眼,让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博大与精深。然而,听得多了,容易让人发飘,总以为我们真的已经很好了,很完美了。只是,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贯彻,以及后期的反馈等环节反复在言说着一个观点——教育不简单,疗效没那么快。所以,我们在行走过程中,还是要清醒一点,客观一点,科学一点,如此方能走的不那么唐突和慌乱。想到这里,不免忆起前几天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我到班级询问班长有关学生到校的实际情况,并想听听她的一些个人想法。只是,在交谈之前,她的习惯性举止让我心中多了一种复杂的感受,她身为一名班长,来到我面前却如同前来领罪的“犯人”一般拘谨和不安,动作也显得十分僵硬,话语也是十足的机械化,直到我们交谈完毕,我俩的交谈一直都走的很程序化,形同一潭死水,彼此心灵交流很少,以致毫无生机可言。如此环节,在班长的心中早已定势,也许是早期多少年里与许多教师的交谈习惯所致,或被习惯化了。而我在其中也是“助纣为虐”的,所谓的“平等”“尊重”成了口头的或心中构思的,而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何等凄惨。情何以堪啊!
如果说,学生早已被习惯于以这种姿态来接纳教师的话,那么足以体现了我们教师或教育正以一种不道德或不友好的方式在制造着“不平等”、“不尊重”的残忍现状,可怕的是我们很多时候还不自知或不想改变。于是,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价值体系在扭曲中建立起来,而教师则依然保持着一味的牢骚满腹、恨铁不成钢之类的“优秀教师”形象,实在可怕啊。联想至此,我的陈旧思想开始动摇,如果自己不去努力改变自己,那么迟到是要被淘汰出局的,即便侥幸于自己的运气而“万年长青”,在面对学生的奇形怪状的心灵世界的时候,果真自己内心就没有一丝内疚与自责吗?倘若没有,焉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
当然,师生之间的关系除了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所说的“平等对话者”“学习指导者”“教育管理者”之类的专有名词可以正确定位之外,师生回到最本源的起点,大家都是人,以人为本不为过,发展到以学生为本是核心,提升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那是重点,如此深入下去,我们教师的形象和作用才能真正回归本源,否则的话,世面上捣糨糊的教师滋生的更多,说不好整个教育局势也成了一滩浆糊,那可真是枉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了。言重了,请多包涵。
不管怎么说,不管是教师也好,还是工人、农民也罢,只要在生活感知中多学习和提升,自然改变的还是会多一点、好一点,当然,希望也就会多一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