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固执的乡音(随笔)

(2021-08-13 04:21:46)
标签:

文化

情感

随笔

乡音

固执

分类: 杂文随笔

固执的乡音(随笔)

孙柏昌

 

母亲在的时候,我每年至少都要回家两次。

每次回家,我都要在心里温习乡音,别在乡亲面前露怯,成了背后说三道四的话柄:

出门不到三天半,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

外来子。吐舌子。

乡亲们排斥外来语。

年青的时候,我就会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祖宗珍重乡音,子孙无权背弃。

乡音,是一根无形的脐带,是拒绝叛变的乡愁。

乡音,有一种无比固执顽强的力量。山东人的乡音尤甚。

若干年前,我曾与《散文》的副主编魏久环相对而坐。他几乎在天津生活了多半辈子,鲁北的话音依旧纯粹、地道,海河水好象没有冲走任何印记。

我问他:为什么?

父母都说家乡话。他说。

我的一个朋友在京东燕郊,曾是一个著名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党委书记。他偶尔会捎信给我,说他母亲想我。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就是想跟我说说话,听听乡音。儿子、儿媳都说北京话。

乡音,温暖心灵。

有一个小品演员魏积安,说的就是我们的家乡话,听起来很亲切。电视上偶尔看访谈节目,乡音一出,就莫名其妙地拉近了情感的距离。一次是访问浙江电视台台长,浙江电视台是中国电视剧的开山者。当时的电视台台长是胶东人,乡音纯净。呢喃哝依的越语声,半点也没有软化故土乡音的粗砺。刚刚设立滨海新区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曾经邀请过浦东新区曾经的管委会主任与天津分管滨海新区的领导同台对话。浦东人也是胶东人,乡音依旧,也证实了我之前的感觉。浦东刚刚开发的时候,我曾经去过。中心商务区的许多街道都是以胶东的地名命名的。当时,我就猜测过:那个管委会的头儿肯定是胶东人。他们都是在电视台上匆匆而过,我却记住了。这就是乡音的力量。

倘乡音未改,故乡就会对你敞开温暖的怀抱。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同乡,后来在北京当了五年兵。他把乡音篡改得不伦不类了。故乡人就鄙视。鄙视了许多年。

我的两个女儿都说一口纯净的普通话。她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过担忧。每天都走在水泥路上,没有泥土与露水,会有真正的童年吗?他们是没有故乡的一代人。我的大女儿小时候总会夜哭。我们抱着去看一个白发老人。老人说,孩子离神太远。神,是故土的神。老人嘴里嘟念了一会儿,女儿居然止住了夜哭。那时,我们在河北。我们这个庞大社区的孩子,都说普通话。他们都属于移民部落。没有乡音。

我在试图成为文学人的时候,也曾不停追逐着语言的变化。我也特别喜欢沈从文。却怎么也学不来。人家古华、何立伟、彭见明,也许不用学,就是那个味儿。沅水湘江,源远流长。

或许,能够跳出乡音,融入一种无比的辽阔,才是真正的天才。

卡夫卡与昆德拉都是捷克人,一个沉闷得让人难以喘息,另一个却轻灵得如同神的鸟。什么才是纯净的捷克国音?

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固执着自己并不纯净的乡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