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婆的荷》

标签:
学生活动原文关于标签教案 |
分类: 心情日记 |
来自美文欣赏课的感动

这学期加了一节美文欣赏课,虽然是高三,时间紧迫,但我觉得美文欣赏还是非常必要的。它的作用诸多,可以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另外,在如此繁忙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美文欣赏无疑是学生放松心灵的驿站,也是加油站。
从开学到现在,实践也强有力地证明了美文欣赏课正在逐渐实现这些目的,而且,毋庸置疑,它已成为学生目前最喜欢的课型,是他们一星期中最盼望的一节语文课。
和平常一样,今天(12月5日)虽然是教学示范课,但我依旧是按照老规矩进行。上课铃一响,给学生发三张美文(每次都是三张,大约七八篇,是我们高三六位老师自己找并排版的)。拿到美文,学生们很兴奋,快速扫描着那些题目,寻找着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因为是示范课,听课的老师大都还不了解这种课的上法,所以我在黑板写下“二十分钟读,十分钟写,十五分钟分享”的板书。
开始阅读。为了不干扰学生,我站在讲台靠北窗的地方,重新阅读这些美文。教室里静悄悄的,只能偶尔听到翻阅纸张那低沉清脆的声音。最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在这样的时刻,学生都沉浸在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里,聆听那些智者的思想,和他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这是一种文化的滋养,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但我知道,在日积月累中,孩子们的心灵会慢慢走向丰富润泽,他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柔软温暖。
课下,同组的两位老师对我说,你知道吗,前二十分钟你一直站在那里静静地看文章,就像一幅画。后来,又有一位外组的老师对我说了同样的话,我很惊讶,说你们是商量好的吗,她也很惊讶,说根本没有,就是当时听课的感觉。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和质量,每次美文欣赏,除了看,我要求学生必须当堂完成不少于三百字的练笔,可以摘抄,可以点评,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仿写……总之,只要写并且不少于三百字就行。
分享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抽签,四个小组,每组一个。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自由发言,谁先举手就叫谁。抽签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立莉第一个举起了手。刚才阅读时我就发现,她是全班最早动笔写的,那时开始阅读还不到十分钟,估计她顶多看完三篇文章。我和学生说过,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美文看完再写,有灵感了随时就可以动笔,文章看不完,课下继续。
立莉站起来说,“我是根据第三篇《外婆的荷》写的,是仿写,我的题目是《爷爷的红薯》。”我一听,心下想,一个城市孩子,写红薯,缺少生活体验啊,看来是为了仿写强为文吧。
立莉开始读了,“岁月可能淡化了记忆,但却无法带去我脑海中您那张苍老的面孔,还记得用手抚摸它时,留在我指间那微微有些刺痛的粗糙感。那深深的皱纹,如沟壑般不可逾越,正如你我现在的距离……”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开头,我第一反应就是她的文字充满应试作文的味道,词语华丽,讲究技巧,刻意为之的痕迹很明显,但迎合了考试的要求。
然而,接下来的情景却不同了。我和大家渐渐被她的内容牢牢吸引;后来,我听到下面有抽泣声;后来,立莉几度哽咽,读不下去;再后来,讲台上的我不得不用美文轻扇面庞,我怕眼泪会一不小心掉下来……
“一堂课,上成这样,不用再评了,学生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评价。”同事的话给了我这节课最好的肯定与鼓励。
附学生立莉的原文(约20分钟完成,未作修改):
爷爷的红薯
学生
岁月可能淡化了记忆,但却无法带去我脑海中您那张苍老的面孔,还记得用手抚摸它时,留在我指间那微微有些刺痛的粗糙感。那深深的皱纹,如沟壑般不可逾越,正如你我现在的距离。
小时,与您一起度过童年,是我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我喜欢偷喝您那苦涩的茶水,喜欢和您一起捏着鼻子,用臭臭的肥料给花施肥,喜欢您用下巴上的胡子喳挠得我在您怀里打滚,不住的笑。但最喜欢的是那久久不忘的红薯。
冬天,每当您出去,我就一直在阳台上巴望,等待着一个骑着车子的干瘦身影,目光追随着这个身影,一直到他走进楼洞。我总也迫不及待地想吃那看似软绵绵的红薯,又绵又软,多么像您看我时那宠溺的眼神,让我内心小小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甜蜜,满足着嘴里每一颗贪婪的牙齿。
后来,您不知在哪得到了几颗红薯苗,我们便将它们在后院安了家。看着绿油油的纤细小苗,心里有种特别的快乐。看着小苗渐渐长大,有的意开出了小花,看着红薯苗日益膨胀的身躯,仿佛口中正含着那绵软的红薯,香甜弥漫了我的周身。
还有两个月,红薯就熟了。您却还没等到我吃红薯的傻样子,就去了一个我触摸不到的世界。看着我们一起耕作,一同欢笑过的红薯地,我的眼泪滴答滴答的落下来,顺着脸颊,落到了红薯秧上。我和它们都在思念您啊,可任凭风吹干了眼泪,却再也没有那双粗糙的大手替我擦去眼角的泪水。
那天我把红薯从地里拔了出来,长长的根。红薯串成了一条小辫,像是我的思念一般,绵延不绝。尝着我们的红薯,但这一次却好苦好涩,没有了你我共同记忆中的甜蜜,泪水被这难吃的红薯带了出来,却连同心中的思念一起涩涩的流淌。
纵使你我之间是万丈沟壑的阻隔,但爱的源泉却于这深涧中绵延流长,红薯的甜蜜化作一叶扁舟,承载着我的思念,漂游至您的身边。望见那由爱意汇成的河水平静东去,我于其中恣肆徜徉,一直到达有你的地方。
附美文欣赏中的原文:
外婆的荷(颜巧霞)
外婆家在的村庄四面环水,盛夏清凉。每逢暑假,我们便去那小村庄安营扎寨。外公外婆都还健壮着,他们有一条木船,我们未去的时候,船在岸上休憩,外公给它涂上黄澄澄的桐油,放在太阳下暴晒,我们抵达便是木船下水的日子。
屋后是辽阔的外河,水里植成片的荷。外婆摇着小木船载着我们穿过厚石砌成的闸口向外河驶去,我们坐在船头上,把脚放在水里,让水温柔地抚过肌肤,抬头四望,满河碧翠,粉红菡萏点缀其间,禁不住朗诵起从书本上学来的诗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外婆听了,笑爬满整张脸。
一路上无数的荷朝我们频频顾盼着,荷们一律身姿亭亭,叶子的绿新鲜得要滴落到水里去,花儿或是娇羞地打着朵儿或是妖娆盛开,明媚美艳,还有一个个莲蓬像结实的少年等着我们去擂。我们心痒难耐,大呼小叫着要去采,外婆却不肯停船,行了好一段水路后,她才住了船,让我们自由采摘莲蓬、荷花、荷叶。外婆穿起防水衣下到河里给我们取了藕,此时的藕有名目,水乡人称“花香藕”,花香藕甜津津、脆生生,口感堪比雪梨,只有来了贵客才会招待花香藕。
我们咯吱咯吱地嚼着藕,问外婆,满河的荷,为什么不能随便采摘?原来,河被水乡人家分段承包来种植荷,别人家的荷当然不能采。荷就是水乡人家的口粮,立秋过后荷长成藕,从泥土里取出来去街市上卖掉,得了钱换回柴米油盐等一应日常所需。外婆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外河辽阔,并没有人会看着自家的河段,但是人要像藕一样洁白无瑕。
一年又一年的暑假,光阴荏苒,我们渐长,外婆却日渐老去,她不能再划着船载我们去外河,在门前的小河里,她特地种了几许荷。逢暑假便捎信让我们去采荷。我们去的时候,她便欢天喜地站在岸上,看着我们划拉着小船,在几许荷中间游来荡去。她脸上的笑像水面的涟漪一波一波荡漾开来。
我们终于如荷般亭亭玉立时,外婆老得走不动了,她还种荷,种在一只大大的水缸里,等候我们去。看到水缸里的荷,分外感慨,外婆这样一刻不停歇地为我们种荷,荷里藏着她对我们的爱,再细看那荷心上又涌起另外的滋味,外婆是不是用她一生的睿智在告诉我们,一株荷,处处可以安,不论河、湖、塘、还是一个局促的缸,都能活得亭亭玉立,优雅从容。
附美文欣赏课教案:
美文欣赏教案
课 |
美文欣赏 |
教材章节 |
自编教材 |
|||||
执教人 |
冷月 |
授课时间 |
2012.12.5 第1、7节 |
班级 |
高三、5班 (9班) |
|||
教学目的 |
1.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其文学素养。 2.通过美文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
教学重点、难点 |
美文点评 |
|||||
教 |
读写结合 |
教 |
|
|||||
教 |
||||||||
知 识 结 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导入 二.学生自读美文(20分钟) 三.学生点评美文(10分钟) 四.分享交流点评文字15分钟) 1.抽签交流(每组一人) 2.教师点评并打分(满分10分)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点评并打分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
导入 点评 点评 小结 |
默读 写作 交流 自由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