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旷野杏树--大卫.艾蒙

标签:
转载 |
分类: 儿童小说 |
最近在翻译英国童书作家大卫.艾蒙的作品简介,即便没读原作,只读了些介绍就觉得他是堪比JK罗琳的写作奇才。先贴一篇他人写的介绍他的文章。
旷野杏树--大卫.艾蒙
黄瑞怡
写作的确很辛苦,但有时候它直让人觉得宛如魔法一般。我以为,故事是有生命的,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之一。 —— 大卫.艾蒙
许多国家,都有号称文化首府的艺文汇粹之都,就连九岁的女儿前几天都有感而发: 「是不是美国作家都要住在纽约市呢?」
然而,世界文学版图上,仅管某些地域众星汇集,总还有孤星坚持留守自己一方天空;英国作家大卫.艾蒙(David Almond),绝对算得上一颗在少年文学界发散奇异光辉的星子。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六年,大卫.艾蒙出生於英格兰东北部新堡(New Castle)。成长於人丁众多的天主教家庭,艾蒙与父母兄妹、邻近亲友的关係都十分亲密。童年在新堡附近小镇费灵度过,泰因河在镇脚下流淌,河口两旁有仓库和船厂。费灵原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煤矿城镇,在艾蒙记事前,矿坑已全部废弃关闭。镇上纵横著黑不溜丢的老石板路,旧矿坑与新建社区比肩,山丘地上石楠花丛遍野,野鸟啁啾,友伴常在这儿踢足球和野营。艾蒙母亲是虔敬教徒,艾蒙幼时也当过弥撒辅祭,至今部分拉丁礼文仍深镌脑海。艾蒙的成长环境与过程深厚影响了他多年後少年小说创作走向:「小镇生活充满了神祕与不可预期的事件,这地方、这街坊给了我许多写作的启发。」
艾蒙在学校表现差强人意,但他深爱镇上小小图书馆,梦想有一天自己的书也能摆上书架。虽然心底憧憬成为一名作家,但这念头直到长大成人了,也极少向人提起。大学毕业後,艾蒙陆续发表了不少写给大人看的小说,也零星得了一些奖。然而从青年过渡到中年,艾蒙始终得应付生活所需,他当过邮差,推销过毛刷,做过杂誌编辑和各个学龄层的教师。漫长岁月里有多次自我怀疑,写作之路还能坚持多久?
1998年,年近半百的艾蒙转向为青少年写作的首部作品《史凯力:当天使坠落人间/Skellig》面市,旋即获得双料卡内基奖、惠特笔童书奖,至今译本超过二十种语言。一本书,改变了艾蒙个人创作方向,也重划了少儿文学版图。紧接著《旷野迷踪/Kit’s Wilderness 》(1999)赢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普林兹奖以及聪明豆书银奖。2003年出版的《吃火的人The Fire-Eaters》再度为他带来惠特笔童书奖,《波士顿全球报》号角书奖,以及聪明豆书金奖多项荣誉,至此评论界确定了艾蒙不是稍纵即逝的文坛流星,老少读者企盼他的下一个故事。
魔幻写实(Magic Realism)与艾蒙的作品
2010年,进入儿少文学界甫十二年的艾蒙,以为数不多但质量高超的作品,获得在儿少文学圈素有「小诺贝尔奖」美誉的国际安徒生大奖。评审团指出,艾蒙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魔幻写实视点,能抓住少年读者的想像力,激发他们阅读、思考和批评的潜能。」也有评家指称,艾蒙是青少年文学界的马奎思(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哥伦比亚作家,「魔幻写实主义」大师,代表作《百年孤寂》,《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可以说,要赏析艾蒙作品,不能不稍稍探究魔幻写实主义。
魔幻写实主义,如名称所言,在作品现实情境里,出现了超自然元素,因此既非百分百的写实主义,也不是纯粹奇幻文学。拿捏巧妙,便能呈现现实与超现实间的张力,推波读者想像层次,质疑虚谎与真相。
艾蒙自幼及长,居住在英格兰东北部乡野,对这块「远离当代文化枢纽」地域的风土人情,累积了丰富第一手经验与观察。他捕捉北国现实风物、对话、习俗的精準细节,能让从未踏足那块土地的读者,彷彿也参与了角色生活。现实,在艾蒙故事中,是牢牢紮根在土壤里的。
然而在温暖、粗糙、规律的生活步道上,艾蒙又从天上召唤来超自然的羽翼,引领读者发现尘埃在月光下像水晶发亮;就像他第一本少年小说开头,平凡的男孩麦可,沮丧地跟随父母搬进还需大事整修的破屋,在车库结满蜘蛛网的角落里,意外发现了史凯力--「他看起来半死不活、非人非鬼、苍白肮髒。而且,他有一对翅膀。」麦可低声问: 「你是什麽?」史凯力耸耸肩回应:「像你,像野兽,像鸟,像天使。」
或者,如同《陶土(暂译)/Clay》中十叁岁的大卫,好奇地观看新搬到镇上的史提夫捏弄陶土,史提夫宣称他可以让这些陶人活蹦乱跳,大卫当然不相信,直到大卫亲眼见到陶娃娃好像真动了……正是这些写实过渡到非写实的模糊区间,角色与内外在超自然的碰撞,使得艾蒙笔下故事充满张力,也引爆出读者脑海中心版上的火花。
除了独特的魔幻写实风格,艾蒙故事背後蕴含哲学性思辨,增加对少年与成人双边吸引力。美国写实主义文豪海明威简洁凝练文风,和南方著名天主教作家欧康娜(Flannery O'Connor )对所居地的著墨对他风格影响重大。而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诗作里对天真无邪与成长经验关係,对人类直观与理性间对立的吟唱,也迴盪在艾蒙许多角色挣扎里。
艾蒙作品关怀的主题,是少年成长中常得面对的问题:自我衝突与实现,成长与家人关係(包括活著与逝去的) ,历史与记忆如何型塑未来,以及想像力的关键角色。
1. 从野与礼探讨自我
艾蒙作品善於深刻描绘友谊,比较不寻常的是,友谊产生,常在两个对比强烈的角色之间;一方是温文有礼,深得师长欢心的乖巧模範生,另一方是粗野狂飙,被同侪背弃的不良少年。从《旷野迷踪》里的基特与艾斯库,《陶土》里的大魏与史提夫,到《黑鸦夏日(暂译)/Raven’s Summer》里的黎穆与奥立彿,藉著礼与野,循良与从恶两边不可思议的友情发展,艾蒙推敲我们每个人自己里面的矛盾相争,善恶纠葛……我们至终选哪一边,我们如何克服「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的千古难题?
《旷野迷踪》里病弱祖父对基特说: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缝隙,问题只在於能否被发现,引到亮光中。」 发现自我複杂迷宫里的善性,凝视过黑暗渊薮後还能转身向光行走,应是艾蒙对少年读者的祝祷。
2.
从死与生探讨关係
艾蒙安宁欢愉的童年岁月,曾两次被巨大黑影袭击:六岁时还在襁褓中的妹妹芭芭拉夭折,十五岁时父亲癌症早逝;对婴孩的珍惜,对死去至亲的孺慕,对病痛改变家人生活与关係的细緻描绘,因而在艾蒙作品中经常出现。
这类探究不仅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出现 (比如《史凯力》中麦可出生不久的妹妹与神秘史凯力都面对垂死挣扎;《旷野迷踪》中基特挚爱祖父患上老年失智症,身心渐凋萎;《吃火的人》情节则被双重乌云笼罩--父亲遭莫名病魔纠缠,与大战再临恐慌),也在他的短篇故事里有非常打动人心的展露:2008年发表的《爸爸会飞》,表面读来,是个亲子梦想像鸟儿一样高飞的奇趣幽默故事。但当我们理解到缺席母亲其实已不在人间,故事深层流著父女悼亡泪泉,我们就对书里那句「我们只要专心地想,妈妈在天空中看著我们就好。」有了不同体会。2011年《史勒的爹地》(暂译,Slog’s Dad)也是轻快如歌文字後,信息重击人心的故事。两部短篇作品更因不同艺术家超凡图像,为阅读经验大大加分。
3. 靠历史走入未来
接触艾蒙作品,如因故事几乎全以东北英格兰乡野为背景,而认定他的关怀只限於地方,就错失了一大片风光;如同他的父祖辈一斧一锄地在地底煤矿坑挖掘,艾蒙靠著文字一字一句往地方历史、往远古传说、往人性深处挖掘。陆地深处同有一个地核,人性深处的慾望、梦想、爱恨,不也像同一块煤炭,乌黑晶亮,可以把人搞得一身髒兮兮,也可以燃起温暖火光。费灵镇上矿坑早已关闭,悲喜交织的口传故事却留了下来。在艾蒙笔下的少年,往往因为对先祖历史的认识,而稳妥了自己走入未来旅程的脚步。
4. 靠想像力飞越藩篱
在现实与魔幻之间,靠什麽跨界? 在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里,靠什麽飞越? 在日常生活单调枯燥的责任里,靠什麽惊奇? 艾蒙的长短篇故事里,不对问题提供制式解答,却一次次庆祝每个孩子、每个成人里面独特创造力与想像力。
《史凯力》书中,米娜对麦可说: 「有时我们得接受某些事无法解答。 为什麽你妹妹重病? 为什麽我爸爸过世?…有时我们想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就是没办法。我们得允许自己看见能被看见的,我们还得想像。」而新近推出的《史凯力》前传,《我是米娜》(暂译, My Name is Mina, 2010),以在家学习的米娜笔记本为跳板,对少年想像力的思考和发挥更加淋漓尽致。
不能不提《爸爸会飞》里的鸟人爸爸,当参赛官追问他参加飞行比赛要用哪种「飞行推进方式」时,他热情回应,是「翅膀与信靠(wings and faith)」--信靠想像、信靠盼望、信靠爱。
小结
与另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英伦作家麦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相较,艾蒙的写作生涯显然不是一艘乘风破浪,遨遊七海的帆船。他不重织各种文化的神话与经典,也不编撰背景在远方异域的故事。相反的,如同他的英文姓氏,艾蒙更像一棵杏仁树,牢牢紮根在他原乡英格兰东北部地土,深深吐纳泰因河上的空气。荒野奇丽景观,煤矿悽怆开采历史,他自己的家庭和小城生活……似乎没有什麽逃得过他的眼与耳,他敏锐理智的分析,温柔心灵的滤净。
如今艾蒙仍住在诺森伯兰郡,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家离古罗马城墙不远,千百年来文明与野蛮的接壤处--
他的创作不也站在交界处吗? 现实与奇幻的交界,清醒与梦境的交界,铁硬事实与流动想像的交界……
他的角色在力场间挣扎著,在生与死的张力间,在青春与衰老的张力间,在天使羽翼和恶魔爪牙的张力间……
读者因而能在这些独树一帜的叙事里,看到独特的自己——
「我不想再作小孩。但同时我又想作小孩。我要作昨天、今天和有朝一日的自己……我像月亮一样疯,像风一样野,像土地一样静默。每一样事物我都想变。我一直长大仅管我不知道怎麽长大。我正活著但又还没开始活。有时我几乎无法思考,脑袋摇摇晃晃,愿景来得如此清晰。」( 黑鸦夏日)
艾蒙书里的角色,书外的读者,可能看到什麽样的愿景?
看到人性缝隙里穿梭著那麽残酷粗暴又那麽温柔悲悯的线头,
看到就在自己每天呼吸的平凡土地上,野兽与天使并存,
而每个灵魂,无论何等卑微,都有一丝或更多希望,看到天地间和人心里,堕落之前的神圣。
大卫.艾蒙书目:
长篇少年小说:
史凯力:当天使坠落人间 Skellig 译者:蔡宜容, 小鲁文化, 2011
旷野迷踪 Kit’s wilderness 译者:林静华
吃火的人The Fire Eater. 译者:钱基莲, 小天下, 2004
Raven Summer. 2009.
My Name is Mina. 2012
短篇故事:
爸爸会飞MY DAD’S A BIRDMAN 绘者:波丽邓芭 大於创意文化, 2010
The Boy Who Climbed into the Moon. Illus. by Polly Dunbar, 2010.
Slog’s Dad. Illus. by Dave McK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