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观念的厘清
——与家长分享的基本态度
林真美
提醒:
当我们有机会上台,与家长分享自己对绘本或对共读想法,切记!态度要谦虚!我们并非以「老师」的身份,因为在「专业」判断上还不足,要本着一起切磋、学习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站在舞台上久了,人容易得意忘形,会忘记反省,会被掌声麻痺。
应该时时内省,修正似是而非的说话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分享」的价值提高。
▲如何选书的概念:
1.可以提醒父母,不要迷信奖项、专家、译者或作者、出版社或书评等,这些都仅能作参考。
2.选书依循的准则,最可信的就是「经典」,(经典绘本是指,超过20~30岁(可参考版权页),历经岁月淘洗,仍能获得不同世代的孩子的共鸣,在绘本史又有其一定地位的书,不是老叩叩的书就是好书哦!
3.相信自己的眼光。自己要下工夫,一本一本唸给孩子听,看小孩的回馈最真实。
4.「相信自己的直觉」去选书,这句话其实有语病,成人的直觉须商榷,要多看好书,选书的好眼光才会养成。
5.好绘本还是有其客观的标准,多了解儿童的特质是方法之一。
6.小小孩子就要帮他挑明亮可爱的书吗?
~这是对小孩的误解。孩子对事物的接纳度比成人高,成人有主观的美丑判准,小孩不会管黑白或彩色。但是,不要去告诉大人,小小孩就要选××××书才对。(不要用这幺决断性的口吻)
7.大人一定要先喜欢上「绘本」,享受它,从自己切身的体会开始,大人先喜欢,就可以唸给孩子听。
▲什幺是「儿童的特质」?
(大人只能做到尽量贴近孩子,无法百分百理解儿童的观点,但了解儿童特质,有助于去想像儿童的观点究竟是什幺。)
a.整体掌握,对外在世界理解的方式(成人是分析情境;巨细糜遗的图象是成人的语汇)
b.想像与真实世界自由游走
c.旺盛的好奇心
d.无惧、生之勇气
e. 非成人的观点(成人的观点:功利取向、细部分析、道德判准)
▲小孩真的有眼光吗?成人要百分之百尊重孩子的眼光吗?
我们常说「尊重孩子的观点」、「尊重孩子的眼光」,这句话乍听完全正确,但是仔细去分析,「孩子到底有没有眼光呢?」
~小孩的美感经验还在养成阶段(后天培养而成)。
~小孩有时的确比大人更敏锐,更有眼光,例如,唸【冬芽合唱团】给四岁的小孩听,他会动用全身感官进入书中,掌握到书中的深度,成人感觉比小孩迟钝。
~但小孩也有他个人的特殊好恶,没什幺道理可言,美丑好坏也没有什幺分辨能力。尤其,小孩的兴趣、喜好,是可以被商业机制和成人去炒作的,全然听从孩子的选择,不见得他会挑到真正好书。所以,说「尊重孩子的眼光」这句话的时候,要想清楚,要谨慎,不要轻易下判断。
※成人需要为孩子「捍卫」、抵抗商业炒作。小孩其实容易被商品淹没,我们应该要做的是,为他准备更多的好书。当然,孩子挑了一本烂书也OK,不用刻意扼阻,但是大人要掌握「量」,不要让劣币驱逐良币,当他选1本烂书,那大人就要为他读更多的好书。
当然可以给孩子自己挑书的机会,大人要记得搀杂「营养」,替孩子打根基,让他拥有独立对抗商业的能力。
▲ 绘本有年龄层的分别吗?
每一本绘本绝对有下限。绘本没有年龄层的上限,只要绘本够好,超龄也无妨,但就是要经过长期阅读的培养。
找出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当然是最棒的共读材料。只有父母最懂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
0~1岁的婴幼儿,就让他好好吃、好好睡,不要疲劳轰炸,自然互动即可,唱唱童谣,不用刻意为他准备书。
▲共读绘本时,需要分享讨论吗?
学龄前的孩子只要好好享受听故事即可,不用讨论。毕竟孩子表达能力比理解力弱,孩子说不出口,是一种干扰。问2~6岁孩子问题,其实是自找麻烦。
分享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刻意营造的,小孩愿意自己讲就听他说,大人本身唸完故事,也许只要讲:「我好喜欢这本书,你呢?」就够了。
成人之间,当然就可以透过绘本分享彼此的生命经验。
▲ 听故事、绘本的好处:
~美感经验的养成
~洒下语言的种子(最精练的口语)
~人际互动(亲子、他人等公共关系)
~人生阅读的起步阶段,给予快乐的经验
~拓展孩子的经验世界(体验各式各样的故事,去拓展生命经验)
▲ 遇到有强烈道德意味或生活教条的书,孩子真的会反弹吗?
不见得。小孩如果喜欢这个大人,会腻在大人身边,也许他就会接受大人灌输给他的教条,教条接收多了,孩子就变笨了。
▲ 听故事CD好吗?
无鱼,虾也好!最好就是大人念给孩子听。
▲ 要不要主题选书?
其实不需要,我们去小小书房说故事选主题时,要避开狭隘的主题。
▲ 要不要用外语唸绘本?
读绘本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用孩子最熟悉的语言,孩子的感受才最多。先从他最熟悉的语言开始,再念其他语言都OK。
▲ 遇到无字绘本,就帮他翻书就可以了。
▲阅读,还是有其最基本的规矩,一开始就要告诉孩子,让他明白爱惜书本的态度,如不破坏书、不弄脏书。
转自“宝宝阅读”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