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岩村和朗

(2013-09-14 10:15:23)
标签:

转载

分类: 图画书点滴
原来他是如此自然地生活。谢谢分享。
原文地址:岩村和朗作者:shermanshirley

岩村和朗是谁?

在小鱼喜欢的众多绘本当中,《14只老鼠》系列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听到这套书的名字,鼻子皱了皱,呵呵,受到本能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除了米老鼠,基本上这种动物无法引起我的好感。

但是当我陪小鱼读这套书的时候,我的印象马上改变了。怎么会有这么精致的绘画作品?!怎么会有这么亲切的故事!他们竟然也捣年糕!我小时候也去捣过年糕,至今还记得从妈妈手中尝到那一小块热烫年糕头时的情景呢……

去年买过妹尾河童的几本书(《窥视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当时已经被这位日本手绘画家的功力折服,看到《14只老鼠》,再次倾倒!我真的非常好奇,这一大片玉米田,是画出来的啊??要是让我画,就算是临摹,也会烦躁到跳起来的!老鼠们去洗衣服时各自的动作,那么自然真实,看那个谁,你是老几啊(该绘本唯一缺点是,你可能很久都记不住谁是谁,除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躺在那块大石头上可真惬意啊~~

看着一幅幅动人温暖的画页,偷看到小鱼入神的小脸,满足之余,却略有伤感:彼情彼景,有许多小鱼已经无法亲历……当下,我可以寻找到什么,给她能够触摸、闻品的属于自然的快乐呢?

言归正传。这样的绘本,究竟处于谁手?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我十分好奇。

他的名字叫岩村和朗

在网上找了许久关于他的资料(期间动过学习日语的念头),稍作整理,放在下面;如果借着绘本,能够认识创造它的那一位,并从他身上受到更多影响,那就好了。

 

- - - 我是敬仰的分割线 - - -

 

岩村和朗小档案

 

绘本作家,193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工艺科。曾于大学时期参与NHK幼儿节目动画制作,创作绘本时,特别重视画面的戏剧性,绘本中每只动物的表情与画面的安排。1975年离开东京,举家搬移至栃木县,乡居生活中常出现在屋外的松鼠、老鼠或青蛙,成了书中的主角。1983年获得日本绘本奖,1985年或日本小学馆绘画奖、1986年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1996年以《爱思考的青蛙》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1998年4月他在栃木的“いわむらかずお絵本の丘美術館”开馆,和孩子们分享绘本和大自然。

 

[转载]岩村和朗

这就是在自己美术馆里讲演的岩村和朗,身后是他自己手绘的美术馆区域平面图,一副大作~!

 

[转载]岩村和朗
美术馆外景

 

 

以下文章摘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2764

 

岩村和朗用大自然抚慰人心

 

绘本,不只是表现想象的舞台。透过绘本,孩子更能踏入真实世界,从中培养柔软的心。

 

14只老鼠》系列绘本过去由汉声出版社出版,柔和温暖的色调、充满自然童趣的内容吸引无数大人与孩童。这届国际书展邀请此系列绘本画家岩村和朗来台,分享他的童心与创作内涵。

 

落叶堆的抚慰

 

岩村和朗1970年开始从事绘本创作,住家附近有一大片杂木林,工作闲暇时,他会到杂木林散步。关东地区的杂木林在冬季会落叶,整座森林看起来亮晃晃,十分动人。落叶如一张织密的柔网,岩村和朗喜欢躺在落叶中,“像在母亲的怀抱里”。

 

他和霭地笑说:“那时心灵可得到抚慰与休憩”。杂木林里有条自然形成的小径,走在其中,总觉得路的尽头会有奇特的东西等着自己,或有小动物的脸忽然出现眼前。

 

他每天都带着期待散步,逐渐发现心里的孩童慢慢跑出来。脍炙人口的《14只老鼠》系列,就是这条路上发想的。岩村和朗说,当时浮现在他心中的景像,“就是相互依存的大家族在此生活的景象”。然而,这样的想法在东京很难实现,“毕竟没闲钱,也没闲工夫”。

 

此时岩村和朗的第4个孩子出生,他一直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然里长大,于是在1975年时搬得更远,约离东京120公里的地方,“那地方的杂木林更大,因为太大了,我想就算我没钱,还是可靠杂木林过活”。乐观的他盖了房子,和家人一起生活。

 

散步中找灵感

 

岩村和朗搬到这里后开始画了《早餐》跟《14只老鼠》系列,绘本中呈现的意象,就是小时候的岩村和朗所渴望的生活。当时刚结束战争,恬静的自然风情可抚慰许多人的心灵,在“14只老鼠”系列中贯穿了他和家人在杂木林的生活景象,以及战后那一代人培养小孩的状况。“这系列最深的愿望:就是一家三代和乐融融,过着没有战争的日子”。

 

14只小老鼠”系列以拟人化方式进行,岩村和朗俏皮地说:“她们过的完全不是老鼠生活”,但其生活方式却又揉合了杂木林里的生物形态,使得绘本生动有趣。岩村和朗另有一系列未在台湾出版的作品,系列主角是种很小的野鼠,内容描写小野鼠到山上冒险,这只野鼠的志愿是爬遍日本的山上与草原,为此,岩村和朗也每天爬山,在爬山中遇到很多小动物。

 

岩村和朗认为,在与自然“共同”完成这系列作品,有许多“财产”留在心中,和动物的相遇,使他对自然了解更多,也认识许多保育家与摄影家。以这些“财产”,他创作另一系列绘本《爱思考的青蛙》,希望扭转父母对孩子发出疑问时的反应。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在自然里,会发现孩子观察到很多东西,孩子会不断问为什么。这时身为父母的人不能回答孩子:‘废话啊’,一定要认真思考才能回答”。他幽默地说,成人在回答孩子问题时,才会反省到:“原来孩子不懂的事,自己也没那么懂噢!”

 

[转载]岩村和朗 [转载]岩村和朗 

从青蛙看世界

 

岩村和朗说,孩子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是人生活下去的基本哲理。他笑说,如果遇到青蛙时仔细看它的脸,问青蛙:“你在想什么呢?”将会发现青蛙真的半闭着眼,喉咙动着动着,像真的在思考什么。以细腻的观察设定主角类型,岩村和朗让青蛙带着孩子看世界。

 

《爱思考的青蛙》系列绘本分为许多主题,岩村和朗以《脸》为例,即是一只青蛙思考“脸”到底是什么的故事。这只青蛙不晓得“脸”长什么样子,此时来了一只老鼠,老鼠告诉青蛙:“耳朵、嘴巴、眼睛…这些就是脸。”然后他们一起认识了蝉、蜻蜓、蜜蜂的脸,直到遇见蜗牛。

 

青蛙和老鼠惊讶地发现:“蜗牛居然没有脸!”因为蜗牛没有嘴巴也没有耳朵。这些疑问是孩子非常自然的疑问,而岩村和朗以独特的幽默感,透过青蛙和老鼠告诉孩子:蜗牛有触角。“触角?它有触角耶,很酷!”

 

更有趣的是,当青蛙和老鼠遇见蚯蚓时,岩村和朗让青蛙疑问蚯蚓找不到脸,那会不会打喷涕?有没有洗脸?要不要刷牙?“如果没有脸的话,那谁是谁?是亲戚的蚯蚓?还是朋友的蚯蚓?还是不认识的蚯蚓呢?”最后再以“但蚯蚓他们一定知道的啦!”做结。

 

《爱思考的青蛙》系列的《脸》,是岩村和朗最小的孩子跟他对谈时出现的。当时他们一起去海边游泳、吃生鱼片。“我跟孩子说,生鱼片这么好吃,是因为刚刚还是活的”。此时生鱼片旁有盘蛤蜊,孩子就问:“那蛤蜊是不是也活着?如果活着,为什么没有脸?”

 

岩村和朗皱着脸说:“的确,我想半天发现蛤蜊真的没有脸!”他表示,在孩子的心灵里,生活与脸是两个连接的东西,“我当时觉得真头痛,怎么有这种问题!” 但他又想,若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实在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脸该怎么生活。如何引导孩子了解“有些生物没脸也能存活”的概念相当重要。

 

他强调,若随便回答,孩子的思考就被定格而无法自行发展。“所以,大人要好好思考噢!”岩村和朗意味深长地说。

 

向大自然学习

 

岩村和朗的创作多来自大自然,而因为他的读者多半是孩子,绘本如何影响孩子对他来说也是重要议题。“我希望孩子跟自然接触”。然而,现在的孩子与自然已脱节,现在的孩子回家后就不出门、天天玩游戏或看电视,能在自然游乐的孩子,或在乡下长大的孩子也愈来愈少。

 

“我觉得孩子和自然接触是重要的事!”基于这想法,岩村和朗在那须郡马头町盖了一座美术馆。他希望孩子除了在美术馆看到绘本外,能进一步享受美术馆外的大自然。他笑着说,曾有一位6岁孩子和家人一起到美术馆外的森林,但这孩子他进去就哭着说不要去。

 

[转载]岩村和朗

美术馆外景

[转载]岩村和朗

美术馆内

[转载]岩村和朗

岩村自己手绘的美术馆鸟瞰图

[转载]岩村和朗

应该是休息区

[转载]岩村和朗
外景

 

“因为绘本画得很美,但真的树林却有太多生物在里面。”岩村和朗认为,即便如此,家长也要尽力让孩子理解杂木林里不只有蝴蝶,也会有毛虫与蜘蛛。“绘本不该只让孩子看到绘本世界,也要让她们看到实际世界”。因此美术馆外的草皮他尽可能不施人工,每年以“孩子、自然”为主题举办3、4次展览,为孩子说故事,讲解小生物,“看到孩子眼中发出光亮感,都觉得身为绘本画家真好!”

 

美术馆外也立了很多牌子,岩村和朗希望到美术馆的人都可发现杂木林里潜藏的东西。他也在美术馆外养牛,“让小孩接触牛,他以后要画牛就会有不同面向的牛”;岩村和朗也结合附近农家,让这些专家教孩子一起种植物,“我希望孩子感受‘玉米跟我们一样是生物’,农作物不是单独活着,有很多生物跟它一起共生”。

岩村和朗温柔地说,他的绘本只想传递一件事:“生物跟人类共生共存,一只小虫在田里活得好,才有整个大生活圈的繁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