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亲子课程开发制度 (转帖、收藏)
(2010-04-06 23:12:1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幼儿教育 |
社区亲子课程开发制度
科技幼教资源拓展中心
http://www.52921234.com/youjiao/page5-2-2-1.htm
亲子课程开发制度之一:
立足社会的热点关注、考虑家长的实际需求、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年龄特征及园本课程特色为社区亲子课程开发的依据
1.社会的需求:
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亲子教育日益受到家长的广泛关注。人生头三年,是关系到人的一生的举足轻重的三年,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亲子教育也成为专家、老师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家庭运动条件十分狭窄,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提供社会在此方面的需要。
2.家长的需求: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其教育行为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事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多家长在此方面缺乏方法,因此指导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即可以满足家长对婴幼儿教育的指导需求,又能使父母与孩子进行双向的交流和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
3.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健康,生命将失去价值。婴幼儿是身体发育最迅速、关键的阶段,身体健康的儿童,智力发展更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心理发展更健全。通过提供一定的运动场地和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家长和婴幼儿进行综合性运动训练,向社会和家庭提供最好的婴幼儿健康锻炼方法及经验。
4.根据园所特色及幼儿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及幼儿身心、认知规律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爱科学、玩科学的教育。
亲子课程开发制度之二:
在引进优质的项目基础上,力争不断的创新开发。
具体课程的项目内容
1.“亲子运动”项目
引进澳大利亚 GymbaRoo儿童运动训练中心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一至三岁婴幼儿及家长进行以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训练。
2.“幼儿玩科学”项目
以科学启蒙教育为特色 ,结合婴幼儿年龄特点开设“幼儿玩科学”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开发制度之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并不断地加以修正。
具体课程设置
开设咪咪俱乐部、蹦蹦跳俱乐部、宝宝玩科学等系列课程。
1.咪咪俱乐部
特点:婴幼儿综合性游戏和学习活动。
对象:社区内 12个月—23个月幼儿(每班12名)
内容:咪咪生活区、咪咪手工室、咪咪剧场、咪咪游戏室、咪咪游乐场等,
咪咪生活区:模拟社会和生活场景。
咪咪手工室:涂涂、玩玩、看看、贴贴、搭搭等方法,训练和培养婴幼儿的实物识别和形象思维能力。
咪咪剧场: 故事、手偶剧、表演
咪咪游戏室:语言游戏、儿歌、歌曲、音乐律动和游戏
咪咪游乐场:玩水、玩沙、亲子运动
2.蹦蹦跳俱乐部
特点:对幼儿进行综合性运动训练。
对象:社区内 2—3岁幼儿(每班20名)
2岁幼儿组
2岁半幼儿组
3岁幼儿组
内容:每个年龄组又分设初、中、高级班的活动内容。
* 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指导家长对幼儿全身各部位的骨骼、大小肌肉肉群、感知神经进行科学有效观察、引导及刺激训练。
* 通过开放、自由组合的运动器械,指导家长带领幼儿进行滚、爬、蹬、翻、钻、跑、跳、拉、攀、投等十分丰富的体育运动。
3.宝宝玩科学
特点:以自然资源、环境及发展婴幼儿的感官,满足好奇、动手摆弄的科学小游戏为主的活动。
对象:社区内 2——3岁的幼儿(每班18——20名)
内容见表
* 根据幼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本着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理念,密切结合托班孩子的生活及环境,以自然物资、自然现象、自然资源等为基本启蒙素材。
* 每一内容力求浅显有趣,可感知、可操作。
* 在过程与方法上注重活动性(调动感官),趣味性。通过亲、子、师的互动,让孩子有一个自然发展的理想空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家长提供亲子交流、科学育儿的方法。
内容 |
活动要点 |
材料准备 |
1.水系列 |
感知水、 |
环境:大水池、盆、玩具等 |
2泥系列 |
泥、沙的特性, |
白泥、泥刀、纸材料等 |
3.沙系列 |
体验与父母同玩耍的乐趣。 |
环境:沙坑、玩沙工具、玩具等 |
4.自然物 |
感知树叶、 |
各种色彩的树叶 |
石头 |
石头的多样有趣, |
各种形状的石头 |
树叶 |
乐意与父母一起动手体验。 |
剪刀、辅助材料等 |
5. 磁铁系列 |
对磁铁现象感兴趣。 |
大、小磁铁、磁性玩具 |
6.感知硬、软 |
体会物资的软硬不同,发展触摸觉。 |
软、硬不同的纸类、球类等 |
7.小小五官 |
了解五官的名字与功能。 |
大头娃娃、脸形、五官 |
8.自然现象 |
引起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
|
空气 |
促进感知器官的发展。 |
气泡泡、吹泡泡玩具等 |
风 |
风车、风标等 |
|
亲子课程开发制度之四:
构件 融整合性、亲情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多样式活动形式。
具体课程形式
1.家长、孩子、教师互动式亲子活动形式。
2.集中、分散、自由、结伴多样式宽泛活动形式。
3.针对年龄特点,相兼动静交替童趣式活动形式。
4.室内、户外参插式共融活动形式。
在活动过程中具体设计为四大活动时段
*问候时光
亲子老师微笑接待迎接幼儿来园。在门口,半跪蹲,眼睛平视,与幼儿交流。同时每次活动的开场,还应有“问候”与音乐环节。
教师围绕幼儿发展目标的课程设计,把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潜出来。如:来亲子活动第一天的目标是熟悉亲子园环境,认识老师,认识班上小朋友,培养孩子喜欢亲子园的感情。通过老师的问候、介绍、握手、交流,让小宝宝说出自己叫什么名字,让小宝宝穿上有自己姓名的小背心等活动来完成目标。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能力。
* 运动时光
2~3 岁的婴幼儿已能独立行走,能进行最基本的活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集中训练。发展大肌肉动作有:平面爬、斜坡爬、向前走、后退走、跳、跑、滚筒、滑板、走平衡、开飞机、钻山洞等,精细动作有:移放、提取、敲击、辨认等,使用的器材有发展动作的拖拉玩具、扭扭车、蹦蹦床、滚筒、球等,以及发展手指动作的滚珠、套筒、大小积木等。活动设计均以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既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也注重个别化指导。父母和孩子共同上课,教师一面教育孩子,一面让家长耳濡目染教育方法,通过运动训练,教幼儿学习各种动作能力,促进幼儿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感情交流,也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间有了接触。
在集中训练的活动中,主班老师近距离交流,通过亲、子、师的互动,让孩子有一个自然发展的空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家长提供亲子交流、科学育儿的方法。分散练习时:首要条件是创设一个有意义的丰富的活动环境,以供孩子和家长充分的选择和活动身体,有活动量比较小的器械,如排列弹子盘、走脚印、小平衡板,有活动量较大的,如爬梯、蹦床、滑板车、扭扭车等。
* 点心时光
每次活动安排幼儿吃点心,为孩子选择点心饮料,注意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并做好有关消毒卫生工作。保育老师在组织的同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家长宣传有关要求及意义。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参与下,通过亲子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 温磬时光(钦州园)、智慧时光(田林园)
每次活动的重要部分是亲子互动游戏、亲子科学游戏。这些活动内容大部分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但其内容和情节容纳了生活中浅显的科学小常识、艺术、认知、思维、人际等多项意义的渗透,因此活动、游戏的作用除了一般情形下能增进母子亲情,促进成人对幼小心灵的理解、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外,也起到了帮助孩子多纬度的学习,多元化的感知,多方面的促进与发展。
亲子课程开发制度之五:
不断反思、总结,形成活动反馈制度。
具体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
定期的:每期开班的首次活动结束后,全体亲子班工作人员进行反馈交流,重点是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协调、解决矛盾。活动的最后一次进行反馈总结,重点是亲子活动中带给教师的反思,给予助教的体会、传递给行政人员的信息等。
不定期的:平行年龄段中发现的一些共性、个性、随机的现象、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沟通,进行研究、协调;咨询性的请教,经验性的传授指导等。
0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