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思想家出列!

(2009-12-29 11:39:40)
标签:

育儿

分类: 幼儿教育

  最近在读幼教思想方面的书。 趁今天调休在家,做笔记,消化消化。

 《幼儿教育思想》,林玉体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繁体版,2005年3月,初版4刷。

  

儿童期的教育是什么?

   6岁之前的孩子,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熟诵诗书三百?上英语班、心算班、钢琴班、舞蹈班、提琴班、识字班......如此,对孩子是优待还是“虐待”?孩子最重要的是休息和游戏。

    不过,以“教育”的观点而言,学龄前的孩子当然要给予教育,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卢梭高唱的“返回自然”,也是因为他认为的“自然”本身具有“教育”上的“规范”作用,所以“自然教育”也是一种教育。

    教育就是“规范”,“自然教育”并不是很多家长以为的“儿童至上”“孩子本位”。也就是说,并不是意味惯着孩子。一提到教育思想,每本书都是从西方那里开始讲。似乎开窍的总先是西方人。不反驳了,看看西方的教育思想,是不是经典。 

 

幼教思想家出列!

 

夸美纽斯

    西方最早在著作里列出一专章讲6岁前的教育家是捷克的夸美纽斯(Amos Comenius。他老人家活在17世纪。他就是图画书出版史上总提到的那本最早的图画书《世界图解》的作者。这本书诞生的背景就是:之前的教育界教导孩子都是偏重抽象知识,而夸美纽斯认为孩子的认知,最正确的方式来自于“实物”。当实物出现时,孩子可以经由看、听、摸、闻、尝来获取对实物的完整认知。不过,要求所有教学都佐以实物,事实上是有困难的。因此以图画取代实物,孩子仍会兴高采烈地学习夸美纽斯说:“一个人一旦看到犀牛,即使是从图片中看到,也可留在记忆里,比人家向他叙述六千次,还要保留得久。”

    夸氏的其他思想,我很认同的还有:(一)泛智教育。知识纵有百科,但是人智的吸收力无穷。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数学、音乐,孩子都应该接触,但是你要他们开始深造,那就不是泛智教育了。我的理解是,幼儿泛学重在熏陶。“熏陶”,总想到的是像花香一样慢慢飘入鼻孔,沁入身心。当然,要是不好的东西也有熏陶的效果,那就不是像花香,估计像某种臭气或者浓浓的烟雾了。学前教育应以“泛智”为内容,这是其后学习“上层知识”的根底。(二)学校应该是快乐的场所,家长或成人决不能让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产生畏惧心理。有些家长会训斥孩子时会恐吓道:“送给老师去修理”“抓到教室关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求知是天性,这样的恐吓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三)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学龄前是孩子的玩耍期,孩子在玩耍时也获得了分门别类的知识,吝惜时间的家长们应该知识,孩子玩并不是在浪费光阴。(大人在匆匆忙忙中才是浪费了光阴。——水果鱼)

 

洛克   

     思想史上的经验主义大师。坚持幼儿教育“陶冶”论。著有《教育论丛》(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1684)。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儿童如蜡板,如白纸”“儿童之心,像水流一般,可以转换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一如我们的古语“决之东流则东流,决之西流则西流”。17世纪的思想家非常重视理性。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以“理性”为核心的,而理性的代表者是大人。这点现在我们不一定认同了。洛克说:“越早对待孩子如同大人,他就很快变成大人,如果准他和你一起讨论最严肃的问题,则你已不知不觉助长了他的心灵。” 

    洛克重视孩子智德合一,但过于重视理性,他所说的正当的品德,是按照理性进行的,而非任意的“意”或“情”而已。

    洛克提倡体育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清淡饮食。提倡家长应极力避免体罚儿童。动用体罚,反而会纵容孩子。如果一旦实施了体罚,就要实施彻底,不要中途又讨好孩子。他还提倡儿童要善待动物,从和动物相处中培养爱心。还有一点,我很赞同的就是“自制玩具”。儿童的玩具从自然中取材,胜过人为的制作。“一粒滑滑的珠子,一张纸,母亲的钥匙串,或其他不会伤害儿童的东西,都可以使儿童着迷。向店里购买的玩具所费较多,虽较稀奇,但常会弄得乱糟糟的,也容易破碎。”

    是呀,大自然既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玩具材料,为什么放弃不用呢?落叶、石子,不都是可以发挥创意的玩具吗?

 

卢梭

    卢梭提倡不要违反儿童的天性,进行自然教育,被20世纪教育哲学家杜威封为“教育上的哥白尼革命”。因为之前的教育中重点和主体都是老师、成人,孩子是被忽视的。孩子学什么读什么全由老师和家长包办。卢梭的《爱弥儿》虽然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却是抒发他的思想的教育哲学小说,因为满是他的思想寓言。国内商务印书馆的那个版本比较好。卢梭提出“学前经验影响人的一生”的观点,学幼教的人看了一定心潮起伏,哈哈,不过,这么说不夸张。好的学前经验究竟能不能有好的人生,还要看以后的时期人的个性发展。但糟糕的学前经验会是一生的遗憾。没有办法变小,重过一回。人生是一次性的,每个阶段都要尽量过好!提出自然教育的观点,好处在于引领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教师们去研究儿童的天性。自然个性中有需要发扬的部分,有被压抑的部分,还有中间的中性部分。额滴神呀,不容易分清。不过家长和幼儿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亲近儿童。

    不过卢梭还有个观点与前辈思想家不同,那就是“儿童期是理性睡觉期”。孩童时期不要用文字说理方式与孩子争辩。否则,他们会炫耀词汇,无理狡辩,于事无补。

  

佩斯特拉齐   

    佩斯特拉齐(Johann Heinrich,1746-1827,提倡实物教学法的瑞士教育学家),他告诉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教育爱”。他所说的教育爱,包括两种特色:一是教育爱的对象,是只那些教育条件较差的学童,二是经由教育爱的滋润而提升学童的价值。他所谓条件差的学童一是贫家子弟,二是品学兼劣者,三是身心残障者。这些条件差的孩子尤其需要爱。有爱的学校才会像家一样温暖。作为幼儿教师和其他幼教工作者,首先要爱孩子。

   佩氏有“直观”理念。“直观”可分为两个层面来阐释:一是知识的“直观”,二是品德的“直观”。知识的“直观”是实物认知,之前有教育学家已经提过。品德的“直观”是他的创举。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动物状态、社会状态、道德状态。

 

 

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一生努力设计许多“玩具”(恩物)与工作活动,目的是丰富儿童的心灵空间,希望借此引导外物之刺激来引导潜能的发展。玩具有来自于大自然的,也有人造的。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的人为玩具主要有代表和谐的“球”,代表对立的各种“方形、菱形及立体图形”。和谐和安详是福氏的儿童教育宗旨,恩物的提供绝对不可违反此目的。在当时背景下,福禄贝尔一神学和宗教的角度阐释儿童的心灵。他的宇宙观是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乃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此统一者就是神。认为宇宙乃是一个调和、伟大的有机体,把自然科学和基督教的神使之浑然一体,这也是福禄贝尔“人性教育”的基础论。

    福禄贝尔创办了幼儿学校,推行他设计的恩物和实行他的人性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19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医学博士,终生探索学前教育。她创立了“儿童之家”,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欧美很受欢迎。“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儿童之家”的特色:

    1.教师自己进行“消极态度”,排除教师的阻碍与权威;儿童主动自主,不受他人干预。

    2.儿童活动增多,成人活动减少。儿童有自己的“工作”。

    3.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意愿。

    蒙台梭利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蒙台梭利教学法根植于“精神”:帮助儿童心智、精神、生理,及人格的创造发展。强调幼儿教育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强调自律自主,不矫揉造作;避免竞争,力斥奖惩。教学技巧上还强调练习肃静的方法。

   

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以认知的立场予以分期。

    0-2岁:感觉动作期;

    2-7岁:前运算期;

    7-11(12)岁:具体运算期;

    11(12)岁以上:形式运算期。

   儿童道德发展期:

     0-3岁:前道德期,以自我为中心。

     3-7岁:他律道德阶段。

     7-12岁:自律和合作道德阶段。

     12岁以上:公正阶段。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经常重复已学得的语言,而自得其乐且不厌其烦,一个句子一个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习”,有时候是自己跟自己说话,跟玩具说话。这个时候开始听故事、说故事,是非常合适的。不过,这时候孩子还没有正确的“时间”观念,会经常前后颠倒地说故事情节。这时候的孩子在推理上发展不成熟,凭外观和直觉认识事物。   

    这是一本概论式的书,后面三个思想家是经常被幼教工作者提到的。确实需要一个个地仔细地读他们的原著,才不会偏离概论式的阐述。当然,首先急迫地是去阅读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