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对书的反应和大人不一定相同

(2009-12-16 22:27:50)
标签:

育儿

分类: 编辑札记

     我们爱孩子,尽量贴近孩子,愿意站到他们队列。总是盼着孩子们也把我们当成朋友。为孩子们挑选好书,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不过,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因为我们无意中会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抛给孩子。我想,很多家长、老师或者儿童读物工作者一定有同样的感慨。

     文学评论里,有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叫“接受美学”。当年听研究接受美学的老师讲这段时,我总是疑问这么简单的东西,也能算理论,还要费力地从西方流派转译。现在却觉得,用接受理论分析读者对图书的反应确实很合适。接受美学,确切地更应该叫“接受心理学”,进之,经济生活中可叫“消费心理学”。

     大人和孩子对同一本童书、同一本图画书的反应不一定相同,与接受心理学互相印证。

     我编辑过的一套图画书,是从台湾国语日报社引进的五本牧笛奖获奖作品。包括《椅子树》《我高兴》《家有怪物》《阿丁尿床了》《伟伟找快乐》。五本书的主题、画风各有特点,组成一套,希望给孩子一个多元的主题阅读。应该说五本书都是非常优秀的图画书。我一开始最喜欢美丽的《椅子树》,后来还在家里闲着没事给这本书配过音自娱自乐。

                     

孩子对书的反应和大人不一定相同

    《椅子树》内页。这是一个关于分享的童话,画者用剪贴的手法和鲜艳亮的颜色创作图画,精美得每一页我都想拉出来做墙报。我认为这本书给孩子美的熏陶很合适。

    而在选书的时候,我和其他同事都很担心读者对《我高兴》的画风接受程度。作为大人来说,真的是很难第一眼喜欢这本书的拙朴画风。

   孩子对书的反应和大人不一定相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调皮、喜欢恶作剧、有逆反情绪的小男孩如何转变的故事,画风夸张,当时很是担心。

     这套书出版快两年了,我一直关注家长、老师和幼儿园孩子对这套书的反应。结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我高兴》,而美丽的《椅子树》险些被冷落。

     分析下原因。

     年龄小的孩子接受美、感受美的能力是在接触有趣之后的事情,他们往往对贴近自己生活的故事感兴趣,愿意读有小动物作主角的童话。而大人欣赏的美感画面如果缺少了孩子的兴趣点,显然是有截然不同的阅读反应。《椅子树》虽然是个主题很好的童话,可是到了年龄小的孩子那里,听到的是一棵树由自私转变成愿意和大家分享的故事,看到的只是树的画面,还有那个一下子看不出多么有趣的巨人。同样是分享主题的图画书,幼儿园里的孩子更愿意选择《巫婆的告示牌》,尽管后者没有获过什么奖,画风也不出众,但故事里有一个有趣的巫婆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当然,孩子们的审美趣味需要适当引领,《椅子树》推荐给大班以上,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更合适。

     而《我高兴》却是一本让幼儿园里的孩子读得津津有味的书。故事贴近他们的生活,单看画风大人觉得“丑”,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尤其是他们发现书的前后环衬有书里出现的所有小朋友的照片时,都会兴致盎然地前后对应着查找、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细心的孩子还能从页面的前后过渡中找到画面细节,笑嘻嘻地玩很久。等等。这样说来,小读者的阅读倾向自然出来了。这本书需要另外专门进行图画赏析。

    国内的原创图画书也逐渐增多起来,但是大多书叫好不叫座,尤其不受幼儿园里的孩子欢迎。其实,这些图画书有感人的情节和唯美的意境,主题挖掘得也很深,但是我们很少看到里面有可供孩子着迷的游戏,至少是画面细节的观察游戏。原创图画书作者和画者在创作时不知是否把幼儿园的孩子作为了阅读对象。成人与孩子尤其是低幼年龄孩子的接受与期待心理确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引进版的图画书中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经典作品。创作者的视点在哪里,作品如何贴近孩子,实在值得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