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编辑不比十几年前的编辑,没有机会去印刷厂盯自己的稿子上机器。当那些老编辑半是抱怨半是炫耀地谈自己在印刷厂彻夜不眠盯机器的往事时,我总是一脸茫然。表情就像有人跟我讲铅印时代的编辑工作一样。其实,我是非常羡慕懂印刷、懂设计的编辑的。XX编辑不是说自己负责的中文简体版的图画书绝不输英文原版和台湾繁体版吗?因为他自信地知道如何在印刷机器上调出最合适色泽的油墨。XX编辑说为了出版一本赏心悦目的图画书,他特意选用从日本进口的纸张。看来好的编辑,光是完美主义者还不够,还得精通印制。有了好的印制,图书才有好的模样,好的卖相,才会形神一体。
出版流程包括前期策划、编辑制作、印刷、发行。而印刷是出版成本中的最大头。印刷之前的工作还都是局限在个体文本上,一旦进入印刷作业,意味着大批量的复制。出来的是无论是成品还是废品,印刷都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如果将印刷流程在出版环节中放大的话,印刷一般分成印前、印中、印后三个部分。印前,也就是印刷前期的工作,一般制策划、组稿、设计、编辑、排版、出校样、打样等;印中,指印刷中期的工作,指印刷机印刷、检剔成品的过程;印后,指印刷后期印刷品的后加工,如裁切、覆膜、模切、装裱、UV上光、塑封等。
上周五,跟同事去盐城印刷厂参观,在印厂印制部经理的带领和讲解下参观,收获颇多。发些参观图片,顺便整理下印刷学习札记。
这是印刷厂放纸张的仓库。圆筒的是轮转机印刷用纸,平放的是平版机印刷用纸即单张纸。
轮转机印刷比平版机印刷速度快一倍多,并且书页可以自动折好,印刷费又用比平版机印刷低。
轮转机的缺点是不能印印刷质量要求较高彩色图书或双色图书,当然包括精装图书。
一般的32开或16开的单、双色的图书,印数在5万册以上的,一般安排轮转机印刷。
大部分印刷采用单张纸、平版机印刷。
印刷纸张根据涂料不同,分成铜版纸、哑粉纸、双胶纸等。常见印刷纸张类型包括:
凸版纸:见于一般书籍、杂志、课本和部分手册、资料等。
新闻纸:见于报纸、期刊、部分书籍和手册等。
胶版纸:高档书籍、手册、杂志、文献、一般彩图、画册、封面、商标、年历等。
薄凸版纸(字典纸):见于普通字典、科技资料等。
铜版纸(涂料纸):见于画册、封面、夹卡、台历、各种装饰书盒、高级包装盒。
白卡纸:见于名片、请柬、证书、奖状、贺年片、包装盒、精平装书背和硬衬纸等。
书写纸:一般用于手册、账册、试卷等;无碳、有碳纸:复写、打字、发票等。
这是轮转机印刷工作图。非常适合印刷报纸。从左至右,大卷的圆筒纸扯出来,经过黄、红、青、黑四色油墨,最后从右端出口出来的就是已经折页好的成品。
轮转机上工作的圆筒纸,很像巨型卫生纸,呵呵。

工作人员在菲林(制版胶片)上涂油墨,制作阴文,最后印刷出来的是阳文。
对于有内文有错误的胶片,可以手工局部修补。
彩色印刷,要制作C、M、Y、K四张胶片。
晒版。曝光。
显影。
制作好的一张PS版。PS版也就是印刷用的铝版。PS版分为“光聚合型”和“光分解型
”两种。光聚合型用阴图原版晒版,图文部分的重氮感光膜见光硬化,留在版上,非图文部分的重氮感光膜见不到光,不硬化,被显影液溶解除去。光分解型用阳图原版晒版,非图文部分的重氮化合物见光分解,被显影液溶解除去,留在版上的仍然是没有见光的重氮化合物。
PS版制好后,要保存好,等待印刷。

平版印刷机。这是台可以印五种颜色的专色印刷机,有五个油墨调控组,也就是在红、黄、青、黑四色印刷基础上加一个专色(如金色、银色),使印刷品的颜色更丰富、鲜亮。多用于品质要求高的图书、杂志或包装盒等。

印刷机在印刷之前先自动熨平纸张。
平版印刷的环节,少不了人工检查。
流水线式操作,一个个印张、封面自动跌落......
人工包装。
精装书的程序复杂,折页后还要有铣背、上胶、上纱布、锁线、裁切、包封面等步骤。
人工检查锁线是否有遗漏。
模切。像幼儿操作贴纸、纸卡要做刀模,就要用到这个东东。
印刷厂视质量为生命。编辑出版更应以质量为生命。
印刷厂里有句感人的话:对于产品质量来说,要么是100分,要么是0分。
呵呵,也许有点夸张。
所有做编辑的都应谨慎地对待编辑出版这档子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