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身高血压值标准'
关键词:血压单位——毫米.汞柱
物理现象
血压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复杂的生理生化学过程表现出来的简单物理学现象。意大利人用最重的流动金属汞和升高的毫米数表示出来心脏射血的压力。为了随时保证头部的供血生理血压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水平。18岁成年之前血压是随身高增长而升高的。
既然血压是简单的物理学现象,那么一生的血液供应情况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除原发性高血压以外,成年人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血压升高破坏了动脉血管壁,胆固醇沉积到血管的胶原组织中加速了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退管腔变细供血减少,人体生理反馈使心脏射血压力增加,血压超过一定限度可以引发严重的出血或血管痉挛即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TIA)、心绞痛。
另一方面,血压升高破坏动脉血管壁后在修复的过程中动脉内可发生血管的附壁血栓。当血流压力超过动脉内附壁血栓的附着力而脱落流向远端会发生脑血栓、心肌梗死。
1896年人类诞生了水银台式血压计。美国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理赔请统计学家帮助计算血压与寿命的关系。统计学家用35岁男子监测20年血压与死亡情况测算出140/90毫米汞柱比120/80毫米汞柱死亡率增加一倍,160/95毫米汞柱比120/80毫米汞柱的人群死亡率高2.5倍。“当着医生还在拍着病人告诉血压没问题的时候保险公司已经对160/95毫米汞柱、肥胖的、尿里有蛋白的人想入保险加钱了”(《希氏内科》第15版)。
医生们没有做深入的研究而是沿用了保险公司160/95毫米汞柱作为了高血压标准,将140/90毫米汞柱作为了“临界高血压”标准。直到1998年各国心血管病专家在东京开会,都说160/95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没有改变自己国家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现状,集体讨论取缔了160/95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将140/90毫米汞柱“临界高血压”标准的“临界”二字去掉就成了沿用至今的高血压标准。
26年过去了,连年的心血管病“井喷”每年带走了380万国人的生命,其中每年的心脏猝死55万,连一些医生也死在了自己的专业上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医疗工作中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008年3月31日我在《健康报》发表了《高血压前期应该用药》的文章将我在20年的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对血压标准的怀疑和纠正的方法述诸报端解开了高血压标准的谜底。本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会令大家醍醐灌顶。至今我才知道为什么说“书读的越多越蠢”。
从1988年到1998年,我搞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坚决执行了国际160/95毫米汞柱的降压标准,1998年以后又坚决执行140/90毫米汞柱的降压标准不走样。20年后天别开窍,我发现了血压与身高的关系,才知道为什么局工会民管部领丧葬费的名单每年总有几十名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高血压患者名字,其中不乏一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学校的老师。而且,这些人都是按时复查,血压都已经被我控制到了140/90毫米汞柱以下水平的。
自从2008年“身高血压值”的理论问世,人群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异常简单,接诊时一提“身高血压值”的标准患者“秒懂”,而且相知恨晚,绝对的配合治疗。什么“每天走多少步”,“注意控制情绪”,“几两米”,“几克盐”......全省了。墙上贴着从地板到天花板的“身高—血压值”对照图,患者往那一站,身高对应的最高血压值一目了然。
“哎,我咋矮了3公分?”
“越老越抽吧,您现在身高是1米77,血压最高不能超过130毫米汞柱。理想的血压应该是110-120毫米汞柱。”
“我的低压应该是多少?”
“您高压的底线值是110毫米汞柱还管低压干什么?再说了,低压不是心脏供血的原动力,低压是‘0’都没事的。测一些老年人的低压连血压计都不用,把听诊器的听件往胳膊肘窝那一放就能听到。只有把您的高压看住了别超过身高血压值就不会得心脑血管病了。这个实验咱几年前就做完了。看!那边墙上贴着的那些论文就是说这身高血压值的。”
没有点实力谁敢把几万高血压人治疗的事揽过来,迄今为止,国内外只有我这能调出30多年前高血压患者就诊的门诊资料。要不是人笨点,早发现了“身高血压值”把这些患者都看到小品的90岁刚起步都绰绰有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