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是心防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政府干预
心血管病防治
众所周知,疾病的防治分为传染病的防治和非传染病防治。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新冠疫情的防治让百姓亲身感受到了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和百姓的信任。但是,在高血压心血管病疾病的防治方面,百姓感觉到的是连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的“井喷”,政府虽然加大了公共卫生事业费资金的投入,但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就是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实际上1995年世界高血压联盟就认可了我国高血压防治技术,邀请我在“首届世界高血压控制大会”交流。1997年《世界高血压联盟通讯》也介绍了我们的工作。一次见到了北京阜外医院的朱里老师,她说外国人很关注我们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工作的进展情况。由于我们降血压的基础实验与微机管理的最终课题是从1988年到1992年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的。所以,从早年人群高血压水平的下降到数据的收集统计处理至今超越了30年,连对应的数据处理软件都完成了。所以,我们自信认为这一成果至今在人群高血压领域也是独占偶头的。
2007年我邀请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的王梅教授为参加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点工作会议的代表讲课,想请她协调各地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点资料上传的事情。孔灵芝局长也问我网点的数据情况,全国人群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点的数据对我个人没有用。每天近百名患者就诊,患者排队候诊时间得两三个小时,我根本就没有时间与各网点联系。王梅教授觉得这么大的数据不统计有点可惜,要是能从有关部门申请点经费做这方面的事情就更好了。我说如果有地方要数据我和各网点说一声就可以传过去了。但是,由于数据上传信息的网管原因没有做成。
2014年我还邀请了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医药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室刘克军副主任参加了我们的会议,并提交了黑龙江某网点数千名高血压患者几年的就诊的资料。
2014年5月9日,《健康报》首席记者吴卫红以《适宜技术发展的春天到了?》为题报道了会议情况:
走远:该让数据说话了
刘建一为推广这项适宜技术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他的足迹踏遍全国。然而,他的付出是否有效,仅靠基层医生的认可还不够,在循证医学时代,还要让数据说话。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刘克军研究员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拿到一个网点6年的数据。他告诉记者,仅从这一个网点的数据来看,用于研究分析已经很好。首先,时间长,6年时间够了,而网点中还有坚持了十几年的,如果再有几十万例的样本量,确实很难得。其次,数据结构完整。这里有治疗方法信息、疗效信息、相应的费用等,可以进行效果评价和经济学评价。而目前对我们国家来说,最缺的是治疗数据,这里不仅有,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代表性好。当然,在研究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还要有对照组。
如果这些数据能够为国家提供各地的高血压防治动态信息,将填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而刘建一也非常着急,他说各个网点都希望有权威机构把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对这项适宜技术进行评估,最终用数据论证其推广价值究竞有多大,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从而造福更多百姓。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国家卫生部疾控局孔灵芝副局长出席了这次会议,为会议代表们作了《社区—慢性病防治主战场》的专题报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