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药效果差源于标准过高
关键词:长效降压药
效果差 高血压标准错误
20多年前长效降压药被引进国门,在实际降压应用中发现单独用任何一种药效果都不尽人意。随着2008年身高血压值标准的发现,这一谜底终于找到了——高血压标准错了。
例如,1米50身高的人头顶供血的压力对应的身高血压值标准就是110毫米汞柱,血压每增加10毫米汞柱心脏每天增加的负荷为1000公斤米,如果打到14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心脏每天增加的负担是3000公斤米。如果是老年人按照现在的观点打到15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心脏每天增加的负担是4000公斤米。试想血压高出30-40毫米汞柱的水平靠一种降压药降下来的难度都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1997年美国淘汰短效降压药后不得不于2008年发表了首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原因所在。
任何一种长效降压药的实验设计都不可能按照降压30-40毫米汞柱的标准设计,那会增加医疗的风险。而国外提出3种或4种降压药联合用药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因人而异将降压的收缩压目标缩小至10毫米汞柱(舒张压仍按照2/3收缩压计算)例如:
身高
身高血压值标准
降压标准修订
1米50
110/74毫米汞柱
120/ 80毫米汞柱
1米60
118/78毫米汞柱
128/ 85毫米汞柱
1米70
125/83毫米汞柱
135/ 90毫米汞柱
1米80
132/88毫米汞柱
142/ 95毫米汞柱
1米90
140/93毫米汞柱
150/100毫米汞柱
这样的降压目标会更容易被广大高血压患者接受。从客观的心电图检查您会发现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超过10毫米汞柱的人都会有心肌缺血样的改变,从而证明了身高血压值标准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退一步说,如果将不同身高段的不同血压标准应用到现在的高人群血压防治工作中,不仅可以使各种长效降压药都能摆脱血压难以下降的尴尬局面,而且,会使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柳暗花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