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拐棍来复诊的高血压人
关键词:职业的成就感
“大夫,您看看我用药后的血压记录。”患者从背的挎包里掏出了精装的硬皮账本,打开后放在我的诊桌上。我一页页翻看着,就差4、5小时睡觉的血压记录了。
我一下想起那位当建筑工程师患者就诊后在微信里面10:02、16:06、18:07、22:01、23:58、4:11、5:37、6:08......陆陆续续发来的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脉搏的一张纸图片了,倒是没拿咱当外人,即时报告病情,还有一段段的文字描述跟在后面。或许是自己感觉测量的次数太多要发的微信也太多了,后来就换成整版整版的记录发过来。
这次终于见到原件了。不同以往的是,由过去有几分钟、一刻钟、30分钟一次的血压、脉搏记录间隔改为整点记录了还夹杂着降压药物剂量调整的情况。现在的患者文化程度相差的也太多了,大字不识吃错药的人有的是,像这样的患者绝对不会吃错降压药的。如果没有微机看着,不要说病情变化,就现在那挂号后医生几分钟接诊几句话沟通的时间只能全凭医生居高临下的主观想象,就算是将来的Chat-GPT也不会找到像这样心细如发患者本人各种降压药剂量的。
量了他血压126/82毫米汞柱,正好在他身高171对应的血压值标准范围内,安全了。我将屏幕显示的服药方法用手机拍照后用微信转给他,无纸化办公么。30多年前咱率先用打印机打出处方、就诊单改写了门诊医生写天书的模式,那时是令所有医生羡慕的事情,30多年后那打印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且,去万里之外地球村务工的高血压患者病情咨询咱也是动动手指就可解答的事情。
“您的拐杖呢?”
忽然我想起了半个多月前一位年龄不算太大的患者拄着拐杖来就诊,灰色礼帽下那张臃肿的脸上黑框花镜露出那半睁着的双眼和那慢慢悠悠颤颤巍巍走路的样子,后面还跟着保驾的小伙子。他抬眼望着诊室窗外大片耸立的楼群喃喃地说“好多楼都是我设计盖的。”那满满的成就感一下子折射出了职业的差距,更何况“一桥飞架南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工程师们,难怪有人说搞慢病没有政绩。而且,内卷明显,精通麻将之术。除了早年的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近代疫情中留下足迹的伍连德、上了邮票的汤飞凡,心胸外科的吴英恺等医学大家,昨夜星辰留下的人名并不多,搞医的人大都是胸无大志逆来顺受么。所以,老辈子的人常说“无能从医”。就算那些叱咤风云的顶级医学大师们除了留下了业外人都看不懂论斤卖的几本书以外,人一走茶就凉无人知晓。
不过,这工程师咋还年轻了呢,那拐棍、那帽子、那老花镜、那小伙呢?
“我现在不晕了,用不着拐杖了,自己来的,谢谢您啊!”
这算是成就感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