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降低高血压标准会引发医疗纠纷

标签: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分类: 为医疗事业创新 |
降高血压标准引发医疗纠纷
关键词:高血压标准
医疗纠纷
十多年前B市一家大医院因为对脑梗死的患者没有及时控制血压患者发生了脑出血死亡而引发了医疗纠纷。医院作为被告方应诉说“我们是按照相关《指南》对血压的要求执行的”。经过控辩双方的争论后法庭最后判决院方败诉。理由是法律是以教科书为准的,不是以《指南》为准的。事情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难以忘记法官的判决。
这次的《中国高血压防治临床应用指南》推翻了执行了25年之久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标准引起了国内学术界轩然大波。创新永远是对的,但是,能否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还很难说。大家都经历过全国的“夏时制”“血压千帕单位”的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些适合西方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至少是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有没有种族的因素影响还难以定论。
按照2008年“身高血压值标准”计算出的190身高的人血液达到头部需要的就是140/90毫米汞柱的血液压力。如果将其列入治疗用药范围就属于“过度医疗”。那么修订《指南》高血压治疗标准的人将要负法律的责任。所以,在医学教科书没有定论之前还是慎重为好。
假如,按照身高制定不同身高的血压标准是可以的。毕竟我们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验的论证。但是,这将给升学、就业、入伍、医保......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尽管正确但难以实施。1998年国际高血压标准的修改实际上就是个集体创作标准而已。如果按照不同的身高进行修改降压标准高血压患者会得到更加精准的治疗。西方人一百多年都没闹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SPRINT实验承认搭进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这说明西方人早已发现了所有的人统一执行140/90毫米汞柱肯定是错误的。但是,如何找到正确高血压标准的还很迷茫。所以,我们要理智一些,既不要盲目的跟风又要在14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的框架内找到避免死亡率高出25%的现象才对。
伟人曾经说过“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人类的智慧。既不盲目的维护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又要解决高出25%死亡率的问题。这个技巧的关键点就是“身高”的问题。你不难发现凡是血压达到140毫米汞柱5年以上的人,心电图都是缺血的,眼底动脉都发生了早期的动脉硬化,有的患者会出现心脏瓣膜返流的现象甚至常规体检中发现有大脑有“腔梗”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恰恰与西方人的SPRINT实验结果相吻合。而且,能够用“身高血压值”标准做出合理的解释(2019年3月19日《健康报》《从一项监测实验谈身高血压值》;2019年6月刊《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信息》《身高血压值与心肌缺血心瓣膜返流的关系》)。
这样,人们质疑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是对的,而且,将血压降至身高血压值标准以下会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也是经过实验证实的事实。所以,面对体检中发现大批心肌缺血、心脏瓣膜返流的人群尽快实行高血压标准的个体化,治疗的个体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医生的责任。况且,我们在30多年的人群高血压防治实践和15年身高血压值标准的应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能不能在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中采用2008年诞生的“身高血压值标准”也是对我国医学团队创新的考验。一刀切的高血压标准已经使我们错过了对很多患者治疗抢救的机会就不应固步自封,更不能封杀新的观点。我们应该承认西方130/8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的优势,也应该知道问题的所在,患者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让1米50的人等到14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再做治疗每天患者的心脏要多付出3000公斤.米的超负荷。在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点工作会上山西代表介绍了当地一位1米38,血压130/100毫米汞柱发生了脑出血过世的老妪,全院讨论不知道患者脑出血的原因,这位代表最后用身高血压值标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1米38的人血压最高值应为101毫米汞柱,生理血压最好值为81-91毫米汞柱)。所以,有些人是等不到那14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流行病学的大数据就忽略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的真正含义。否则就成为了学术而学术的虚无缥缈的伪科学,如同“专家”高谈阔论的全国平均工资一样。
标准都是个人提出的,得到大家认可成为了行业标准。由于认知的问题需要专业的人进行修改,避免行政干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有些事一定要站在利益之外考虑问题。既不能全盘的否定又不能简单的维护,这里需要的是智慧。
前一篇:按照身高算国内外标准都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