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期错过了治疗最好时期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分级
从1993年的《对我国人群高血压检出和防治方案的建议》的文献中提及让血压升高的患者等3个月再等3个月再......的观察期,寄希望于患者血压的自动下降。
“观察期:从1993年制定的对高血压检出和防治方案中人为的将高血压用药标准定为了140-180和/或90-105毫米汞柱。将非药物治疗期定为3个月,无变化再追加3个月......在第二个3个月观察期后,DBP持续在95-100和/或SBP160-180mmHg时,有理由给予药物治疗。”
由于30年前医学界对高血压的认知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在当时提出一个又一个观察期后由于非常适合高血压患者惧怕用药的心理状态,尽管观察期过长,但是医患双方几乎没有反对的意见。医生负责任的等,患者耐心地等,等待共同的用药目标——西方心血管病人生前血压平均数的到来。直到1998年专家们发现等错了,于是乎,讨论淘汰了160/95毫米汞柱方可用降压药的西方心血管病人生前血压的平均值标准,执行了140/90毫米汞柱可用降压药的西方心血管病人生前血压平均值标准。并且重新设定了血压“正常值”和121-139或/和81-89毫米汞柱的“高血压前期”值。但是,我们没有利用好“高血压前期”值的概念,使高血压患者再一次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心血管病权威曾强调“没有药物降不下来的原发性高血压”,但是,那个年代我们很多高血压真的是束手无策。所以,才有了1级、2级、3级高血压的概念。随着1988年NAH降压治疗方案势如破竹的降压效果的发现实现了“没有药物降不下来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论断,才使得血压1级、2级、3级就成为了医学的笑谈。换句话来说,如果哪里还用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说事,那一定是不懂得应用国家卫生部推广的NAH降压适宜卫生技术的地方。接着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发性高血压降不下来?除了当地缺少降压适宜卫生技术之外就是当地高血压前期患者错过了控制血压最好的时期。
2003年3月31日我在《健康报》发表了《高血压前期应该用药》的文章提议按照基本物理学原理做的降压标准的个体化。让大家理解高血压前期应该用药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采用心脏射血量化的方法了解自己心脏的实力。毕竟改变了100多年人们对血压的认知,简单的数据对照是令人费解的事情。要说服广大高血压患者摸错治疗良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高血压的人肾脏不好,降压减少血流缩短寿命”的观点使高血压的治疗延迟了50年。在很多人的眼中人的血压不论高低都应该在一个水平上。所以,全国、全世界的人高血压的标准就应该是一个数。
信则灵,就因为我不信“2米2身高的运动员正常血压也是120毫米汞柱,超过14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得吃药”,才提出了“身高血压值标准”新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