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防实验“P值”下有冤魂
P值:P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值,一般以P<0.05为显著,P<0.01为非常显著,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0.05或0.01。
心血管病防治I类实验:
目的是用降压药后两组受试者血压下降对照的“P值”水平来论证降压药的效果。50年前复方利血平时代的郑州会议标准是:显效、有效、无效(强调新药用对照组)。
心血管病防治II类实验:
目的是假设两个降压标准,观察两组血压下降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死亡率对照的“P值”水平来论证血压下降到什么标准才合适。由于是用患者的生命求“P值”与国际医学伦理道德相悖,是应立即终止的实验。例如2015年提前终止的美国SPRINT试验。
心血管病防治III类实验:
目的是观察正规降压治疗与非正规降压治疗两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死亡率对照的“P值”水平来论证正规降压的效果好。如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的首钢心防实验。
心血管病防治IV类实验:
非药物的健康教育实验。广泛宣传高血压的危害,促成全社会对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视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意识。如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心血管病防治的路上的北加里曙光的芬兰经验。
高血压标准:反映西方心血管病逝人生前血压平均值。1998年各国心血管病专家商量决定将执行近百年的160/95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降低到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但是,以偏概全,商量错了。中国人深受其害,每年高血压相关疾病死亡了300万。
身高血压值标准:根据基本物理学对人体身高发育的影响,大人身高比小孩高,大人血压比小孩高,1米90人的血压比1米50人血压高。所以,2008年以后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执行了“身高血压值标准”。计算方法:身高毫米÷13.6
医学标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医生除了执行医学标准减少纠纷别无选择。问题是医学标准错了,过去很多相关的实验就会有很多患者成了“P值”下的冤魂。20多年前,一位患者的血压156/90毫米汞柱,我坚决不敢给用降压药。因为那时的高血压标准是160/95,如果给用降压药就有过度医疗的嫌疑。这本来就是树叶掉了都怕砸到脑袋顶的行业还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为好。过了几年风向变了,高血压的用药标准降到了140/90,患者拿着严重缺血的心电图质问我为什么不给早用降压药?咱心里暗暗叫苦。明摆着就是医生的责任,推给谁?你就是执行者。如齐二药事件一样,板子打在医生的屁股上,赔钱。幸好这患者没倒下,不过,肯定有倒下的冤魂。所以,有些事别当真,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就算练胳膊练腿不如练嘴,只要你把“身高血压值标准”搞明白了,问心无愧就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