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悟性’和‘缘分’了
“看到您提出的‘低值-高血压’的观点使我对血压偏低的,心脏供血不好的甚至安放了心脏支架、心脏瓣膜返流或出现脑腔梗并发症的患者有了新的认知。但是,对各种高血压标准仍理不清。”
“恭喜您,终于找到感觉了!或许人类对高血压的研究都停留在盲人摸象的过程中——都错了。因为:
1.测量血压规定是静坐5-10分钟。这是扑捉不到心脑血管病发病时瞬间血压值的。即便是进行24小时的血压监测,由于监测的当天被检者有意识的注意回避过于剧烈的运动、情绪激动,所以,迄今为止见不到监测当天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即时血压的报道。或许,即时的血压远远高于目前人类规定的各种高血压标准。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包括‘低值-高血压’的人也可发生的‘腔梗’‘瓣膜返流’‘心肌缺血’现象了。
2.站在流行病学的角度规定的心血管病死人生前血压均值标准,由于缺少基本物理学因素影响,每个活人的血压值都是例外。即便是‘身高-血压值’标准也只能说是更接近于本人的基础血压水平。所以,将血压控制在‘身高-血压值’更有利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而站在学术角度强制性等患者的血压到1米90或1米77(140或130毫米汞柱)对应血压水平再给予降压药治疗就是对低于1米90或1米77人的‘学术’伤害。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5G年代心脑血管病持续的‘井喷’了。
既然如此,摆脱140、130毫米汞柱的‘学术’高血压标准,增加血压瞬间即时升高的缓冲区对防止心脑血管病的‘井喷’,执行‘身高-血压值’标准和‘低值-高血压’标准更有实际意义。
例如:1米50身高的人对应的110毫米汞柱,要达到140、130毫米汞柱的‘学术’高血压水平,有相差20-30毫米汞柱缓冲区,而减轻心脏每次这272-408毫米的射血负担足可以降低一些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所以,普及‘身高-血压值’和‘低值-高血压’新概念对预防心血管病势在必行。当然。这要看‘悟性’和‘缘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