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高血压值”在西方
“您好!既然中国的‘身高血压值’理论可以使高血压人群的治疗更加合理,您能说清楚和现在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有多大的相关性吗?”
要说现在的一些实验与“身高血压值”标准是相关性只能说目前的一些实验结果都在向“身高血压值”标准靠拢,
为“身高血压值”标准提供着佐证。例如:
1.SPRINT研究:(2009-2015)将血压降至<140和<120,<120组心梗、脑梗发生率下降30%,死亡率下降25%,>=75岁的高血压患者经强化降压治疗的效果更明显。
2.BPLTTC最新荟萃分析:无论是否合并心血管病,无论收缩压<120毫米汞柱(不低于115毫米汞柱)还是高于170毫米汞柱,只要收缩压降低5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约降低13%,冠心病风险约降低7%,心衰风险约降低14%,心血管死亡风险约降低5%。
3.STEP研究:将血压降至<150和<130,心血管病事件降低26%。
从几个实验的节点数据结果都与不同身高的血压对应值有关。结论都指向了血压降的越低(不低于115毫米汞柱)越好。
但是,站在“身高血压值”的角度基本上没有必要做这些实验。尤其是美国医生2009年开题因为SPRINT实验近万名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了显著差异,原定于2017年结题而提前到2015年结题,且在媒体发布时强调“这个显著差异背后的意义就是不能漠视的生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既然能提前结题就说明实验意义重大,中国医生就没有必要在美国医生试验之后再用8511名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生命重复类似SPRINT的实验,更不能用高于SPRINT的实验“<140和<120”的监测指标满足于实验者的好奇心。有了西方实验死人的数据,中国3亿高血压患者本应该是美国SPRINT实验的最大受益者,结果,就是为了少数人所谓的“学术交流”违背了医学的宗旨毁掉了中国医生的信誉,至今还被某些人在网上理直气壮的炫耀,标榜有了自己国家的心血管病实验数据。
所以,无论是多大的腕儿,建议今后不要再搞这么荒唐的闹剧。那分数线上的国人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果谁想在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有所建树就干点正事,搞个身高血压值标准与心血管病事件的线性分析,或许还能为医生们挽回一点信誉。
如果2008年“身高血压值”的标准诞生在西方,那相关的实验研究论文早就是铺天盖地。遗憾的是,现在国内的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还停留在讨论放几个支架、一天一次的长效降压药、季度血压数报表,还停留在那落套的心血管病防治实验沾沾自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