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论证"低值-高血压"
“您好!我一直按照您说的用药方法吃降压药,现在的血压已经降到了80/50,脉搏是每分钟80次。现在的感觉好多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这么舒服过。刚才又复查了心电图,医生说心脏前壁供血的情况比一个月前有所改善。为什么过去没有人发现这个治疗方法呢?”
“心血管医学总是在向前发展,尤其是5G年代了就更不能把高血压的治疗都寄托在抢救技术和降压药品的更新上。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应该站在大卫生观看我国心血管病‘井喷’事件的原因。要敢于承认一百多年来医学对高血压标准认知上的误区。尽管医生的目光短浅,研究不到光年、黑洞的事情,但是能研究到月球引力对生理的影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在30多年的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发现了一大批向您这样人高马大血压偏低心肌缺血被误诊误治的患者,女性多见。血压根本达不到的正常人的血压标准,更达不到国内外140、130的高血压标准。追溯年轻时的高压(收缩压)就是在60、70、80,到90的人都少。让医学生们都怀疑医学教科书上低于90毫米汞柱就是“休克”的定义。教授们也解释不清为什么会有血压这么低的人居然不影响吃喝拉撒,只是蹲下后站起来头晕两眼冒‘金花’,到了冬季时血压略有升高,头晕症状可缓解一些。到了40、50岁的年纪血压还在100左右。但是,那心肌缺血情况严重、眼底动脉硬化也明显。甚至个别的患者还发生了心脏瓣膜返流,大脑多发性‘腔梗’的现象。
“换个临床思路用‘身高血压值’、‘低值-高血压’、‘基础血压值’指导治疗(2021年9月刊《医师在线》《“身高血压值”“低值-高血压”“基础血压值”在临床中的应用》)就柳暗花明了。当然,这对一些因循守旧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受益的高血压患者马上就会成为医生的铁杆‘粉丝’,谁好受谁知道妙不可言。
“从2008年3月‘身高血压值标准’的提出到2017年6月我们对‘身高血压值标准’用实践论证其正确可行用了8年的时间(2017年6月刊《世界最新医学文摘》)。从2008年3月‘身高血压值标准’的提出到2021年发现的‘低值-高血压标准’我们用了13年的时间。如将‘身高血压值标准’比作皇冠,‘低值-高血压标准’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使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更加精准化人性化,而对‘低值-高血压标准’的论证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关论文在整理中)。
“只要医生稍微懂得一点基本物理学原理,承认大人的血压比小孩血压高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导致的身高因素引起的差异,因人而异的降压治疗就足够了。万一哪天大家都觉醒了,实践就会出真知,高血压人就能得到自我的解放,用不着谁煞有介事说‘得等到140、130的(西方死人生前血压值平均数)标准才可以用降压药治疗。’您不妨回敬一句‘请您把西方死人血压标准自己留着慢慢享用吧’。
“都啥年代了还为了与西方人学术交流那点事纠结在外国死人生前的血压值没完没了的,每年不止搭进去几百万同胞的生命连同行都把命搭进去了还执迷不悟。热脸贴上了人家《柳叶刀》的冷屁股,‘政府管理监测能力强
危险因素控制能力弱’(2015年9月22日《健康报》《应对慢性病,我国能得多少分》),令中国的医生颜面扫地,至今还拿着西方人的实验数据沽名钓誉发小视频吸粉,就不能走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心血管病防治之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