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脑血管病倒下了怨谁
一百多年来流行病学专家在心血管病领域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用西方死亡人口生前血压平均值的大数据说明了高血压是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病的。而且,血压越高,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越高。
一百多年来流行病学专家在心血管病领域干的最错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将基本物理学原理引入到人群高血压病防治的工作中误导了所有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治疗。
由于一百多年来医生受到流行病学专家的误导,对所有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都在被僵化的西方死亡人口生前血压平均值的大数据给搞乱了。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医生违背了“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推行着西方的死人生前血压平均值引导着高血压患者等待病情加重,甚至都发展成了难治性高血压,必须要用西方人的《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提及的4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降血压的情况才开始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通常,人们只晓得按照药瓶上的说明每次1-2片,每日3次,吃一种、二种降压药,如果是4种以上的降压药每天就是12-24片或更多,一年就是4380-8760片或更多。这么多的化学制剂对人体就是巨大的伤害,难怪说伤肝伤肾,有致癌倾向令人生畏,患者拒绝用药。但是,难治性高血压加快死亡。是谁将患者推到这种进退两难之地?当属是舶来的一百多年流行病专家错误的降压标准。为什么得不到纠正?当属是人们对流行病学专家引导下的循证医学的盲目崇拜。乃至西方诞生了最先进的导管支架医学在中国发扬光大,连西方人的心肺复苏都家喻户晓。哪个地方有一个濒临死亡被心肺复苏了命大被抢救过来了那一定会全网刷屏。只是中国每天都有1500人心脏猝死却见不到每天都有幸运的“网红”。所以,现在的心血管学术会议很少有心血管病防治的内容。
陕西省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老前辈徐祥麟教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心血管病学术会上直言不讳称现在导管支架技术交流为主的学术会议“是病人终末抢救会议”。至今网上还有人发的视频中还在为现在中国执行140/90毫米汞柱和美国执行130/80毫米汞柱的血压标准纠结不清。无知的提出的假设是“按照美国130/80毫米汞柱的标准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将由现在的22.3%提高到45%”,纠结在“这些人得吃药”。所以,还有意回避我们正在执行的过去西方错误的死人生前血压平均值的高血压标准。
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非要无知的坚持西方人过去的错误?虚心一点承认西方人现在的高血压标准就能救下很多无辜的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再虚心一点,承认中国人血压与身高有关系的“身高血压值标准”早防早治就能使百万人起死回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每年几千片降压药吓退了亿万高血压患者,如果借鉴早年西方人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一种降压药不行用二种,二种不行用三种”,用中国人的“身高血压值标准”进行早期药物治疗,那25毫克100片/瓶的氢氯噻嗪利尿降压药,每天吃1/4片(6.25毫克/日),一年1个高血压人的药费也就是1斤土豆钱(涨价前0.7元钱1瓶)。到了难治性高血压,4种降压药联合用,一年1个高血压人的药费咋也得几吨土豆钱。
对于这个问题,20多年前在福州的一次心血管病会议上我就问过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1998年血压从160/95毫米汞柱降到140/90毫米汞柱的过程。她说当时修订高血压标准就有经济学家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假设1000个高血压患者都吃降压药可以减少2个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那么998个高血压患者都得陪着这2位高血压患者用药。这在经济学上不符合逻辑。”心血管病医生反唇相讥:“假设1000个高血压患者都吃降压药可以减少1个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站在医学伦理道德角度看那999个高血压人都得陪着这1位高血压患者用药都是值得的”。
瞧,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现在视频中的人犯着同样的错误。十几年前我一直坚持每年在单位职工领丧葬费的地方核实心血管病死亡事件情况来评估全局开展人群高血压防治的效果,发现了心血管病死亡事件逐年下降,在与患者谈及这一现象时我说“不知道是哪位患者受益了。”患者脱口而出“都受益了”。想想也是,看着几万名高血压人的血压那受益的绝不是一、二个人。所以,很理解“首钢心血管病防治经验”。
现在都5G年代了,我们中国还坚持执行西方人自己都改邪归正淘汰了的自己140/90毫米汞柱错误的高血压标准,为什么还那么矜持为了学术交流非要把几亿高血压的国人推上风口浪尖呢。所以,患者得了心脑血管病至少有一半的责任在学术界。但是,这绝对是打不赢的官司。剩下的一半责任绝对就是个人的事情。
现在对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宣传可谓铺天盖地,但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不听劝,对周边不断发生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有恃无恐。我们对一些父母有高血压,自己血压也高于正常的,心肌供血不足、眼底动脉血管反光增强的人劝其接受正规的降压治疗,得到的答复是“我这么小岁数就吃药,得吃到啥时候?”“你多么小岁数?都奔5了!”所以,我怀疑那“黄泉路上无老少”绝对是真的。赶上了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就差免费医疗了还强词夺理。所以,咱点到为止好自为之。每个人都在流行病学专家预料中,无非是白皮书中死亡人口分数线以上和线以下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