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压值的尾数偏爱现象
关键词:血压值
尾数偏爱
那个年代对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是很认真的,现在想想都感到是不可思议,3000元的补贴干了件大事。现在按照这个模式重复做一遍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按照身高血压值(身高毫米÷13.6)的标准,这件事情就会成为载入史册的事情。因为,检测血压的同时测量了身高和体重,如果进行这方面回顾性的资料分析一定会有惊人地发现。80万人群的身高、血压、体重的资料与这些人30年后的寿命、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足以证明身高血压值标准的重要性。
由于要证实身高血压值标准的正确性,十几年前,我想借助莫妮卡方案的资料解密。因为,那些资料保存在赫尔辛基世界卫生资料统计中心和国内牵头单位,涉及到实验资料知识产权的事情只好作罢。现在的问题是电子血压计倒是没有血压值的尾数偏爱了,但电子血压计对高血压的数值往往量不准。而且,血压越高偏差越大(放气阀的原因)。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医学院校已经不教学生使用水银台式血压计了。
1991年高血压调查采用的是明尼苏达大学血压检测方法和录像带培训了学生,一位在西方进修过的心血管病专家坦言,我们没有多少检测血压合格的医生。现在不要说医生检测血压,那台式水银的血压计已经很难觅到,测量血压用的电子血压计都量不准了咋开展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可奇怪的是高血压人填写血压的表格已经直报了。所以,心血管病事件“井喷”的现象就好解释了。
我们还能像1991年那样兴师动众把高血压防治工作搞起来吗?很难想象。所以,进行身高血压值标准的健康教育或许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唯一途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