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类的降压药淘汰了吗?
关键词:普利类降压药
淘汰
早在20年多年前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制药厂生产的卡托普利异形片(梭形)服用后咳嗽的病人低于其它厂生产的同类产品,虽说价格高一些但对16%的高肾素的高血压群体毕竟是好消息,如同硝苯地平片,尽管药物的配方一样,但是效果不同。所以,我们想将这个厂家生产的卡托普利作为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的指定用药。当时我与该厂业务科进行联系说明我们发现的情况和我们的意图,一位女同志答复“国家都统一不了你们就能统一?”那豪横的话语说明我们是不自量力了。得,免谈。
2017年普利类、沙坦类的生产过程中杂质致癌风波让我重新想到了当年的无奈。统计学原理是对的,但统计学中的名言,“即便将全部河水进行全部测量也达标不到真实的情况。”至少专家提出了“有三分之二的亚洲人服用卡托普利会出现干咳的情况。”问题来了,如果用服药后不会干咳的高血压人进行小样本的实验,用服药后引起干咳的人作对照,实验的结果会是怎样?至今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一问题。
肺癌的发生不是在卡托普利问世之后,且许多没有高血压的人得了肺癌更是与卡托普利毫无相干。如果将干咳作为阻止入选卡托普利致癌实验的指标,其结论可能是另一种结果。所以,很有必要尝试对这类高血压人群用卡托普利的实验以证明那卡托普利是对高肾素人致肺癌还是对低肾素、正肾素的高血压人致癌,省的像短效的硝苯地平一样,一拨“闲”人过后又来了一拨“剩”人“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捶完了才发现那鼓还是可以发声的。当然,这涉“癌”的实验或许是“天当棋盘星做子”“地当琵琶路当弦”“何人敢下”“何人敢弹”的天方夜谭实验,就目前金钱制导的学子对实验的认知水平不会有更加严谨的实验结果。
是药三分毒,问题是出于某种目的实验就会更加麻烦。潮起潮落的硝苯地平片,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宁可说几元一片30毫克剂量大的硝苯地平无毒无副作用也不能让二分钱一片5毫克、10毫克便宜的国家基本降压药物入流。就为了点蝇头小利20年来制造了极大的医患间矛盾后隔岸观火,还有一群人随波逐流,将推崇了几十年的高档降压药降不动的血压给哄抬成了老年人150、16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
就算是“难得糊涂”,可难治性高血压人不糊涂,没有国家基本降压药硝苯地平就没有难治性高血压人的安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