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珍藏着这样一位乡村支书。他小子不高,大约只有1米63左右,但尽管他没有多高的魁梧身躯,却是全村人的主心骨、顶梁柱;他言语不多,不是能说会道的那个,但尽管他没有多少豪言壮举,却默默无闻为村民们做事无数;他文化不高,最多只有初中文化,但尽管他没有多高的博学才华,却用他的人格魅力,让全村的村民们几十年惦记、一生执服。他时时装着村民,处处给群众作主,用他的一腔淳朴的情、质朴的爱,全心全意为广大百姓服务,他就是我们上塘村的老支书吕金虎。
那时的医生叫赤脚医生,而我们的吕书记也是赤脚支书。每一次看到他,他都是卷着高高的裤管,赤着一双大脚,裤管上时常沾着乡间的泥土。村民们开草塘,若让他遇上,他会脱下罩衣陪着一起做,行动总是那么风风火火;社员们挖河泥,若让他看到,他会一个箭步跳上去陪着一道挖,动作总是那么生龙活虎。有道是“干部一带头,群众有劲头”,十个生产队,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时常开展良性的生产“比武”。在大队的高音喇叭里,我们时常会听到吕书记那铿锵有力的嗓音,及时播放着各生产队的劳动进度。他既是作战员,也是指挥官,全大队在这位主心骨的鼓动下,一路东风,劲歌飞舞。
吕书记不光自己陪着村民做,而且还着同着家人一起带头做。总看到他妻子常年守在田头,模样不修边幅,如果不熟悉,没人会知道她是书记的家属。四个子女也没有一个特殊,他所有的家人与亲戚,在他在任的十多年里,没得到一点点的特别照顾,而且,只有比一般老百姓做得更多、干得更累、更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吕书记真把好干部的形象落到了实处、也是落到最细微处。如此以身作则的好支书,怎么不叫人心服口服?谁说他只有1米63的个,他却有着共产党人该有的高大身躯。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与顶梁柱。群众之间略有矛盾,只要吕书记一到,就妥善解决,手到病除。在心服口服的好支书面前,还有什么愁云惨雾不可消除?他时时处处为百姓,桩桩件件没自我。工作上当榜样,生活上当表率,而惠民上,吕书记却想得更细,做得更好、更多。
当改革的春风,初次在江南大地上吹拂,他就想方设法让全村致富。在村里略有资金之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放电影,我们村里放的次数最多,这让上下三村的村民们都为之羡慕;演老戏,上塘村一部《十五贯》,就唱响东乡片区,经典剧目难抗拒,上塘村一下子成了看戏看节目的好去处;新建的大会堂,专门请来了老年戏班,经常演出;在每家每户还没有电视机的时期,村部就买来了一只投影电视机,并派专人在大会堂放映,从此后,上塘村的村民,每晚都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享受。上塘村,也成为近远闻名的幸福村、欢乐府。
如此为民着想的好支书、如此为民谋事的好干部,怎么叫人不称赞、不佩服、不惦念、不记住?时光尽管流逝了三十多年,那位好支书的形象,永远立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2014-4-2)
乡村支书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珍藏着这样一位乡村支书。他小子不高,大约只有1米63左右,但尽管他没有多高的魁梧身躯,却是全村人的主心骨、顶梁柱;他言语不多,不是能说会道的那个,但尽管他没有多少豪言壮举,却默默无闻为村民们做事无数;他文化不高,最多只有初中文化,但尽管他没有多高的博学才华,却用他的人格魅力,让全村的村民们几十年惦记、一生执服。他时时装着村民,处处给群众作主,用他的一腔淳朴的情、质朴的爱,全心全意为广大百姓服务,他就是我们上塘村的老支书吕金虎。
那时的医生叫赤脚医生,而我们的吕书记也是赤脚支书。每一次看到他,他都是卷着高高的裤管,赤着一双大脚,裤管上时常沾着乡间的泥土。村民们开草塘,若让他遇上,他会脱下罩衣陪着一起做,行动总是那么风风火火;社员们挖河泥,若让他看到,他会一个箭步跳上去陪着一道挖,动作总是那么生龙活虎。有道是“干部一带头,群众有劲头”,十个生产队,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时常开展良性的生产“比武”。在大队的高音喇叭里,我们时常会听到吕书记那铿锵有力的嗓音,及时播放着各生产队的劳动进度。他既是作战员,也是指挥官,全大队在这位主心骨的鼓动下,一路东风,劲歌飞舞。
吕书记不光自己陪着村民做,而且还着同着家人一起带头做。总看到他妻子常年守在田头,模样不修边幅,如果不熟悉,没人会知道她是书记的家属。四个子女也没有一个特殊,他所有的家人与亲戚,在他在任的十多年里,没得到一点点的特别照顾,而且,只有比一般老百姓做得更多、干得更累、更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吕书记真把好干部的形象落到了实处、也是落到最细微处。如此以身作则的好支书,怎么不叫人心服口服?谁说他只有1米63的个,他却有着共产党人该有的高大身躯。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与顶梁柱。群众之间略有矛盾,只要吕书记一到,就妥善解决,手到病除。在心服口服的好支书面前,还有什么愁云惨雾不可消除?他时时处处为百姓,桩桩件件没自我。工作上当榜样,生活上当表率,而惠民上,吕书记却想得更细,做得更好、更多。
当改革的春风,初次在江南大地上吹拂,他就想方设法让全村致富。在村里略有资金之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放电影,我们村里放的次数最多,这让上下三村的村民们都为之羡慕;演老戏,上塘村一部《十五贯》,就唱响东乡片区,经典剧目难抗拒,上塘村一下子成了看戏看节目的好去处;新建的大会堂,专门请来了老年戏班,经常演出;在每家每户还没有电视机的时期,村部就买来了一只投影电视机,并派专人在大会堂放映,从此后,上塘村的村民,每晚都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享受。上塘村,也成为近远闻名的幸福村、欢乐府。
如此为民着想的好支书、如此为民谋事的好干部,怎么叫人不称赞、不佩服、不惦念、不记住?时光尽管流逝了三十多年,那位好支书的形象,永远立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