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沫沫的静好岁月
沫沫的静好岁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0,085
  • 关注人气:1,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管是不是初产孕妇,产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千万别一笑而过

(2021-10-16 11:00:00)
标签:

孕妈妈

分类: 沫沫话孕期

身边有几个二胎孕妈妈,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管是身处孕早期,还是即将临床,谈及孕期和产检,都是一副“过来人”的口吻,满不在乎的模样,用自己曾经的经验,自信的判断着这一胎的情况。

甚至有位孕妈妈说,自己这次要在家中坚持到最后时刻。

我问什么是最后时刻?

她乐呵呵地说:“第一胎的时候刚刚肚子疼就吓得赶紧住了院,结果在医院白白多呆了3天。所以这一次,我一定要等到见红或者破水,才有条不紊地拿好待产包,轻松去医院。”

我又问,医生怎么说?

她继续:“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吓人的啊,他们怕担责任,所以总是捡着凶险地说。”

此言一出,得到了在场几位妈妈的一致认可。

我无语……

对于有这种想法的孕妈妈来讲,看似一副风轻云淡,实则凶险满满啊!

产前检查简称产检,是孕妈妈知道宝宝健康与否的来源之一,是保证母婴平安的一个重要通道。看似简单的测量三围、看似普通的探测胎心、看似平常的血检尿检,实际上都有着在孕期的某个阶段必不可少的衡量、判断标准。

许多研究证明,产前检查能够第一时间知道是否有异位妊娠、帮助孕妈妈判断胎位情况,及早地发现妊娠期问题,并能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有助于降低母婴的凶险程度。

1、发现妊娠就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很多备孕期准妈妈对自己怀孕与否的判断,首先来自于早孕试纸。当看到升为“中队长”的时候,就盲目地确定自己已经怀孕。

而许多经产妇更是经验使然,觉得孕早期不必做检查,等到过了孕早期,一切都稳定再说。

事实上,孕早期的检查很重要,是筛选高危妊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期死亡率的关键。

不是所有“中队长”出现的时候,都值得欢呼和庆祝的。只有医生经过各种检查判断安然无恙后,才是真正松口气的时刻。

2、孕检有着准确的时间,不可随意改之

产前检查的次数和时间间隔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尤其是经产妇,应该非常清楚,建档之后每次孕检的时间,医生都会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是根据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孕妈妈的生理状况而精准制定的。

正常情况下,医生会依据孕妈妈正常妊娠满3个月之后,正式建档(孕妇健康手册)。

之后就是10次的产前孕检,每次都各有重点,孕妈妈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如约而至。这样才是对自己、对胎宝宝负责。

要知道,即便是自己是第二次、第三次怀孕,但每次孕期的情况都不同,完全不可横向比较。再加上越是经产妇,可能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比如年龄、身体状况等等,都会制约着胎宝宝的健康发展。只有检查后,才能真正放心啊!

3、最好是坚持同一医院、同一医生进行孕检

这样的决定有助于医生和孕妈妈建立一种熟悉的链接。

母婴如果健康,检查无碍,那么医生可能对孕妇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每次看到产检记录,医生就会想起一些蛛丝马迹,有助于更为精准的判断。而如果真的万一有所异常,医生更是会立即做出相关预判,这是对医生和孕妇都负责的态度。

倒不必非要去大医院,挂专家号、主任号,毕竟人多、排队长,对于孕妇来讲也是一种煎熬。选择距离家比较近的专科医院或者比较有声望的医院就好。

4、医生建议的检查项目,不可小觑

我记得之前有位网友给我留言,问我:她刚检查过唐筛,属于临界风险,医生建议她做无创或者羊穿,究竟做不做?

其实,唐筛的结果本就三种:低风险、临界风险和高风险。但是这种几率真的是很难讲。

有些孕妇做了羊穿,结果流产了;有些孕妇做了唐筛低风险,宝宝出来依旧有问题;有些孕妇无创后,依旧被建议继续做羊穿;而有些孕妇即便是唐筛高风险,也坚持到生产,是健康宝宝……这就是几率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敢不敢赌,或者叫做能不能赌。

毕竟一个唐氏儿的诞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可能真的是一场恶梦的开始。

所以,如果检查了,是有风险的,就不要犹豫了,最少要做一个安全系数比较高的无创后,根据结果再说。

相信我,很多时候,医生并不是因为高提成或者有红利,才推荐给你一些检查项目的。在生命面前,最想救助你于危难的,可能真的是医生。


经产孕妇对比于初产孕妇,应该胜在心态上。毕竟有过一次生产的经验,对于即将面临的各种孕期问题和生产问题,可能会做到心中有数。

但绝不是自己不做产检或者应付产检的借口。每个生命都值得小心翼翼地对待,不管是有过生产经验的孕妈妈,还是尚在“二手房”中的小二宝、小三宝……母婴平安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而能够确保平安的,就是每一次精准的检查,而不是盲目的相信经验和几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