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厌恶那些总是打击自己、让自己倍感挫败的人,孩子也不例外

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013/ac19d3d512b6429b8ed6edcf5cfeb321.jpeg
前段时间,闺蜜有些小郁闷。
因为她刚满2岁的小儿子,不和她那么亲密了,而是总是缠着他爸爸一起玩。
闺蜜用愤愤又带点儿吃醋的口吻说:“果然有奶才是娘,断了奶,就忘了娘!这熊孩子!又不是小女生,非要去做爸爸的小棉袄,真要气死我了!”
我有些奇怪,2岁的小男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也正是喜欢妈妈、缠着妈妈的年龄。怎么会忽然不喜欢妈妈呢?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013/94b06c65386a4c47ae6d8aec43a068cb.jpeg
国庆期间,我们两家人相互约着带着孩子们一起玩了几回。
我想我是有些明白为什么闺蜜的小儿子开始“远离”妈妈,而缠着爸爸了的原因了。
但凡她家小儿子动动手、动动腿,闺蜜都要紧张万分的张口来一句“不要!”
孩子看着我们的钓鱼器材好玩,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这就是2岁孩子的特性啊。闺蜜立即在旁边大叫:“宝贝,别碰,小心伤着手!”
孩子看着我们吃的津津有味,坐在宝宝椅上忍不住想要自己动手把碗捧起来。闺蜜立即在旁边大叫:“宝贝,别动,小心烫着了!”
孩子看着大孩子们在草坪上跑的甚欢,忍不住也跟着一起在一个小斜坡从上往下跑。闺蜜立即在旁边大叫:“宝贝,别跑,会骨碌滚下来的!”
……
我直接就把闺蜜和那个著名的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的妈妈混在了一起,她们还真是如出一辙,亦或天下的妈妈都是一般模样啊!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013/eae826073fb444c599284da4d0720f18.jpeg
2岁的孩子,偏偏正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哪里会去太在乎妈妈的说法?
于是,日常的场景就是:闺蜜在后面跑着、追着、吼着,而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或者直接对着闺蜜,用发音尚不清楚的语言来一句“我就不!”
反观闺蜜的先生、孩子的爸爸,倒是一脸淡然,总是会对着儿子笑眯眯:“宝贝,你要听妈妈的话哦!”
但是,他拉着儿子的手,让他小心的看着鱼竿上面的细线,或者干脆给他用餐巾纸演示出细线的威力,再拿着一截两片的纸,对儿子继续笑眯眯的示范:“你看,妈妈说的真对啊!你要小心的摸,这样才对!”
也会单独的把宝宝餐具拿到孩子面前,很是豪爽的说一句:“来,宝贝,老爸和你干干杯!咱们要比赛,看谁会把饭饭洒出来!”然后不忘夸上一句:“哇,儿子你真棒!让妈妈看看你吃的多干净!再给来一碗!”
还能够把小儿子揣在怀里,父子同时在草坪上滚上几滚。惹得儿子和他共同哈哈大笑,还不忘对儿子说:“快叫妈妈给我们照张帅帅的合影吧!妈妈穿裙子不能这样玩,只好辛苦给我们照相喽!”
……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013/6e6e2e8fade94b83851fffcd58e1c9f7.jpeg
说实话,就是我们旁人,看起来也会觉得爸爸处理的更睿智一些吧!
闺蜜一边被自家先生哄得咧开嘴乐开怀,一边还不忘碎碎念:“平日里他忙得不着家,还不都是我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孩子!现在宝宝懂事了,他坐收渔翁之利,收了儿子的心,什么便宜事儿都给他占了啊!”
其实,闺蜜也就是嘴硬,心里很清楚,先生对孩子的方法更胜一筹!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013/0939475e9d9f452c802490c0a78f3326.jpeg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他邀请了4组志愿者,并让其中一个人担任项目临时负责任,负责在每次试验的间隙向阿伦森汇报他对其他志愿者的印象和评价。
整个汇报过程是在阿伦森办公室里完成的,但是,志愿者却“恰好”能听到汇报的内容。
实际上,志愿者并不知道,这个临时负责人以及汇报的内容都是阿伦森提前安排好的。
一共分为4种情况:
1、负责人对A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正面评价。
2、负责人对B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负面评价。
3、负责人对C组志愿者先提出负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正面评价。
4、负责人对D组志愿者先提出正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负面评价。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013/fdd1da02a68b49c89270c4182f8570ec.jpeg
最后,阿伦森向志愿者做了一个调查,看他们对这个负责人的喜欢程度如何。
结果,A组对负责人的喜欢程度为6.42分,B组为2.52分;C组7.67分;D组0.87分。
实验论证了一个人际关系中的原则:人们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同时最讨厌原来肯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
而且后来又有补充证明,得到正面评价的志愿者,真的是越做越好;而得到负面评价的志愿者,不管是从个人情绪上,还是从工作效果上,都是越来越糟糕。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013/60f1d9d6f2554a30924ea90a26e2fb7d.jpeg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阿伦森效应”的心理特征,其实也适合于孩子们啊!
你对他的否定越多,他的反抗会越多,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反抗通常无效,那么干脆远离。同样,你对他的认可越多,赞扬越多,他的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也会越强,那么做起事情来也会更顺利。
http://p3.itc.cn/images01/20201013/380f96941fa44c308a46507b024bfd45.jpeg
孩子1-2岁左右时,大脑正处在一种模糊的意识状态下,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希望在视觉和听觉上,寻求对外界的感知。
所以孩子会通过不断地探索、触摸外界的事物,来感知这个世界,来刺激自己的大脑反应,从而引发思考。
比如,孩子会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不断地敲打物品。
其实当他用筷子敲桌子或碗时,他可能就是在想:“为什么敲碗和桌子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为什么碗的声音会比较清脆,桌子的声音会比较闷?”同时,各种物体碰撞时的不同声响,也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
如果家长刻意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就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了。当然,任由孩子去“故意破坏”也是不对的,耐心解释并适度容忍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请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不断地束缚孩子的手脚,在不知不觉中,做成了让孩子讨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