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孩子夏令营家长 |
分类: 可爱宝仔的幼儿园 |
又一次的夏令营结束。这次的夏令营是我们去另外一个城市的盟校组织的,因为他们对我们的绝对信任,就把五十多个孩子的夏令营托付给了我们。所以,这次的夏令营对于我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孩子,也是完全陌生的家长。因此也是我最累的一次夏令营,同时看到了、发生了很多从我们自己内部熟悉的孩子身上没有看到的好多事情;感悟了更多!
孩子们在一起,真的是充满热情、与安静无缘的一个小世界。从夏令营集合上车那刻起,“老师,……”“老师,……”“老师,……”这类声音此起彼伏,除了真正到了夜深人静,还真没有消停的时候。同时这边小团队愉快的笑声起,那边因为推搡间的怪叫也会出现,我们一行8位老师,个个虽然面带笑容,但彼此都可以感受到时时绷紧的神经与片刻不敢松懈的精神。
其实,每次夏令营中,都会有那么一些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又不乏孩子的天真灿漫,让我们打内心里看着喜欢;也总会遇到几个特殊的孩子,发生一些特殊的故事,每每事中或者事后与这些孩子的家长交流起来,虽然因为彼此熟识,家长会多一些理解与收敛,但还是会从家长的某些举动看出孩子的行为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就让我一边处理着问题,一边思索着自己作为妈妈应该在以后的育儿路上注意些什么,预防些什么!
而这次夏令营,因为是完全陌生的孩子与家长,所以彼此间没有更多的顾忌,当有问题发生的时候,就更加可以直接的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一)
这些孩子的特点特别明显:笑容时常都是挂在他们脸上的,他们乐观豁达,乐于分享。能够快速的融入集体生活,容易接受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可以快速的改变自己,可以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会在旅途中主动照顾身边比自己小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主动为小孩子夹菜,在举行活动的时候主动给予小孩子帮助,甚至在某一天我们组织爬山的时候,也会紧紧的拉着小孩子的手,并随时提醒要注意安全。甚至有些带队老师嗓子哑了或者咳嗽的时候关切的询问嘘寒问暖。
他们常常主动将自己的零食和身边的朋友以及老师分享。也容易将自己的快乐或者遇到的高兴的事情,在集体中渲染。他们也会在某些关键时刻,知道收敛自己,包容以及退让来成全大局。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我们夏令营的第一天,当天阴雨绵绵,上山的路我们要求司机师傅尽量慢一些缓一些,因此耽误了一些时间,比预期达到的时间要晚了一点,当时已经快中午一点钟才到达。孩子们都比较疲倦了,抓紧时间吃完午饭安排午休的时候,偏偏已经预定好住宿的地方原来的客人因为阴雨要晚走一会儿。所以有一些房没有空出来。当时的雨的确非常大,我们就和他们协商,让他们尽可能的为孩子腾出一些房间,而孩子们中午也可以先稍微和其他孩子挤一挤休息一会儿,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这个时候,夏令营中的有一些孩子就发出极大的不满与怨言,明确表示不愿意和别人挤因为不舒服,自己必须要单独一张床。而这些个温暖的孩子,就会理解老师,理解这件意外的事情。虽然也不愿意和别人挤,但是经过老师的动员,最后还是同意了。而同意之后,被安排挤在一起的孩子就立即拥抱在一起,还开玩笑说“我妈说我睡觉会踢人哦!”“我妈说我睡觉也不老实呢!”……然后嘻嘻哈哈哈乐成一团。而在我们这边努力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些原来的客人看到我们带的都是小孩子,也直接把房间腾了出来,他们都坐在大厅里等雨小一些就走。最后孩子们还是按照原计划来午休的,但是那些个温暖体贴的孩子们,却给所有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同样在我们所建的家长微信群里,我们会现场抓拍孩子的照片放在群里,也会把我们所有的活动内容、细节在群里给家长告知。那么这些个孩子的家长在四天的夏令营活动中,更多的体现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对活动的赞扬,对孩子的信任与爱!甚至在极个别的家长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异议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从理解、公平的角度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满满的正能量,温暖着孩子,也温暖着与他们很陌生的我们!其实,从孩子的身上完全看到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子。
(二)极端自私的孩子
这类孩子对于集体的生活并不关注,更多的只是关心自身的利益与自身的生活。只要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他们基本上不会惹事,也不闯祸。他们不懂得分享,虽然不会主动问别人张开要零食,却能够接受别人主动给与的零食,但自己绝对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共享。原则基本上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如果你把你的给我,我会接受,但我的还是我的;如果你要把你的给我,来换取我的,那么就要看看用来换取的东西能不能够吸引自己;同时一定要把什么东西可以换取什么东西,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类孩子的包里永远都是满满的,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物品。他们回房间会立刻锁门,当然同时老师也不用担心他们的钥匙会遗失。
其实对于这类孩子,我一般会主动请他们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但是如果他们实在不乐意,我也不会勉强。毕竟夏令营的四天太短暂,想要完全改变一个孩子不太可能,只是尽可能的让他们感受到如果他们能够改变,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往往我也会有意识的放大他们分享后所收获的快乐!
而这次夏令营,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极度深刻:他是从夏令营开始到结束,自己的包包里的零食几乎没有动。看着归途中他依旧沉甸甸的大包,我就问他是不是原封未动的时候,毕竟是孩子,坦白的告诉我原因是因为他和别人住在一起,他不想给别人吃,就在同屋还在睡觉的时候吃了两个小面包,其他都没有动。
我对我们夏令营的饮食相当的自信,孩子们每餐都吃的很好,所以我倒不担心他这几天会饿着。只是这样特殊的孩子,让我开始在微信群中寻找他家长的身影。
最后发现,他的家长只是在第一天的时候在微信群里发出牢骚,说他们组的带队老师发照片太少,尤其是她儿子的照片太少。然后抱怨了一通带队老师之后就没有任何音讯了。我感觉不对,就不由得追根问底。最后得知他妈妈直接加了我们其中一位老师为好友,天天要求这位老师为她儿子单独拍照片直接发给她。
其实夏令营的每天,老师都是有分工合作的。在她发牢骚的时候,她儿子的带队老师没有回应,就说明她一定正在忙其他的事情没有看到,在随后中午的时候我看到那个老师在群中单独@这个孩子的家长解释了当时没有及时发照片的原因。当然这个家长是没有任何回应的。这次夏令营的4天,我们老师一共在微信群中发了近3000张照片,百十条视频。就会有这类的家长,他们只关注到自己家的孩子,甚至没有耐心看完那时那刻的图片,自私到连孩子和其他同伴的合影都没有耐心去看。这样的细节已经可以充分了解为什么她的孩子会有那样的表现了!
而上一类的家长却时常会因为我们发了某个孩子的搞笑照片或者独特特写而发出欢呼,其实他们也不认识这些孩子,但是快乐却是一样的!同样有些家长错过了当时现场照片的直播,就在空闲时间慢慢的翻阅图片,很开心的在一群孩子中找到自己的孩子同乐!
(三)矛盾中心点的孩子
在孩子的集体生活中,似乎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是整个团队的矛盾中心点。这类孩子的特征是:但凡可以惊动老师来处理的矛盾与纷争似乎都离不开他。他就是暴风雨的中心,漩涡的中点。而这类孩子一般以男生为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的世界自然会有孩子的纷争,他们有能力纷争,也有能力解决。当他们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情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完全可以不动声色,全权交给他们好了。当他们实在处理不了或者方法极端的时候,自然会求助或者我们再及时出现。尤其是男孩子之间,推推搡搡太正常不过了,其实作为男孩子的家长,大概也不会希望男孩子时时刻刻安安稳稳的坐着。在夏令营开始之前,校长也对男孩子们有要求:推搡可以,但不许动用任何外力,不许打头,不许用脚跺,打不过就跑,可以求助老师,但不可以像女生那样哼哼唧唧的告状,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的样子。所以一般情况下,夏令营中男孩子之间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只要细观,那些孩子的感情也是极好的。
而这次夏令营中有两个男孩子还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或者叫不得不逼我对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吧!
第一个男孩子叫“W”,可以说我是先在微信群中被他妈妈吸引了。他妈妈每时每刻都在微信群中撒发着大量的不满与牢骚。
老师发了孩子们午餐的照片,她就立刻说午餐看着也不怎么好;老师给她解释说菜还没有上齐,只是想发一些孩子们大口吃饭的样子觉得好可爱;她立即说拍个全餐看看。因为菜是一个一个上的,等孩子快吃完了,菜也上齐了,老师随即发了个全餐图给她;她立即又说那么多空盘子,是不是孩子没有吃饱?老师让孩子在微信里自己给妈妈说吃了两碗饭好饱的;她又要求下回一定及时把全餐图发过去。随后又要求发宿舍照、发孩子午休照,老师尽可能的满足着她的要求。这个时候有别的家长看不上去了,提出让老师也休息一下吧,忙照顾孩子,还要忙着给孩子拍照什么的,老师多累啊!她立即说那个家长是不是学校的托儿?直到校长看不下去了,出面给她讲这次的餐标和为什么我们说这次是物超所值夏令营的原因,以及孩子在夏令营中所应该得到的锻炼与收获。但是她依旧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说校长容不得半点异样的声音……但是当我们最后提出让她把孩子接走我们全额退款的时候,她又不乐意。
我开始关注她的孩子。其实W是个很壮实看着也很开朗的小男生,各个方面表现也都不错。只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已经小学六年级的他,只要有任何不满意就会随时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妈妈,甚至是事无巨细都会给妈妈打电话。
比如第一天中午因为上一波客人为腾空房间的风波,当时安排他和一个小孩子挤一挤,他没有对老师说什么,但是立即给他妈妈打电话“汇报情况”。他妈妈立即就在微信群中发出强烈质疑:为什么夏令营要让两个孩子挤一张床。还好当时正好我的一个微信也同时发出去,是解释这件事情始末的。因为同时发出,所以很多家长都表示了理解。但是他妈妈就立即在群里说W不能和别人挤一张床,万一掉床了摔伤了怎么办?
再比如他晚上不想洗澡了,就给妈妈打电话说洗澡没有热水。因为是太阳能热水器,头两天山里下雨的确热水不足够热但是也不算凉,需要多放一会儿水而已。但他妈妈就会立即在微信群里发牢骚:住的地方连个热水都没有。最后老师带着他去冲澡,他才说是他自己不愿意洗。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W总是觉得自己是那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让W最为委屈的一次是:他本身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我们各组的小组长都是由组员推选出来的。但是最后那天他们组的成员不服他了,认为他不适合做小组长并且提出了很多事实依据。他顿时崩溃了,饭也不吃了,眼泪吧嗒吧嗒的向下掉着,然后开始和小组的成员争吵起来。老师当时也认为他做的不对,就和他讲道理,W压根儿听不得道理。直接掏出手机就给妈妈打电话,一副大家全部都欺负了他的样子。他妈妈直接让老师接电话,老师在电话里给他妈妈讲了当时的情况,但是他妈妈也是一副儿子受了莫大的委屈模样,在电话里也是一个吵闹不休。最后老师把电话给了校长,校长从头到尾的了解这件事情后,和她妈妈做了一些深度的沟通,这件事情算是暂时平稳了。然后我们开始和W交流,最后孩子还是有所改变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愿意改正它。我们也和小组成员沟通,请他们给组长一个机会。其实看到孩子的改变,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但是这个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他的妈妈给了他一副看似强健的体魄,但是孩子的内心却是如此脆弱!
另一个同样十几岁的孩子叫他“H”吧!这个孩子才是最让我无语的一个。一直以来我都随时告诫自己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因为他们有无数的可能去改变。而我们随意的一个定义,才会真正让孩子受到伤害!但是这个孩子是如此的“偏激”又“不知感恩”,真的让我感慨万分!
随意说出两件事情:那天我们一起爬山看瀑布,路标显示一共走了1200米,大多数孩子还是能够接受并且兴致盎然的。但是他就忽然在回程中崩溃了,连哭带叫的说着太累了,不要走了。带队老师立即让他休息一下,但是他却连声尖叫着让老师滚。他的这个行为一定是要受到批评的,面对真正严厉的批评时,他没有与之对抗,但是一旦老师目光离开他,他就满嘴囔囔着脏话,并且用摔衣服、跺衣服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最后在大家都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忽然开始大哭,说自己要回家,一定要回家,走路也要走回家!情绪如是激动,状态超级不稳定的感觉。我们当时决定让他独自冷静下,就让其他老师带所有孩子回去了。我和他走在最后,我走在他后面,他最开始以为大家都走了,有些着急,但是很快就用眼睛的余光看到我。当他看到我后,又开始那种“激动”的状态,一边走,一边嘟囔着不知说些什么,一边还不停的用脚踹石头、把衣服摔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只是静静的走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表演”却不动声色。因为当时我判断如果我去劝他或者和他讲话,只会引起他更大的举动。所以我只负责他的安全就好。果然他自己慢慢的没劲儿了,也走回了我们住的地方。其他孩子开始吃饭,他却依旧倔强着不吃。但是看他情绪已经慢慢平复,知道和他说其他的都无效,我不经意的开始分析他走回家的可能性:需要走几天、需要带多少干粮或者带多少钱,山路上要提防豺狼毒蛇,还要小心居心叵测的人贩子……他总算消停了,回到小组里去吃饭了!还好,当时他听进去了!但是一旦他和其他老师目光相碰,他就会立即做出恶狠狠的模样,不厌其烦的唠叨着“我就要走回家去!”
还有一次他又和其他同学起了严重冲突。对,他就是属于冲突的中心点。那个同学被他踹了一脚,大概是在小腹的位置。两个人大概是在争抢一个什么东西,而那个东西本身就是那个同学的。我们先检查了一下这个同学的情况,判断是无大碍后,一个老师去安慰那个哭了的同学,我看着H,他就那么的斜着眼儿看着我。我想了想没有说其他的,而是过去搂着他的肩膀,说:“走吧,出去晒晒太阳,想想自己做的对不对!”当时他在屋子里。结果又捅了马蜂窝一样的感觉,他立即开始大声嚷嚷:“我不出去,我没有不对,我就是没有不对,他就该打,踹死活该!”说老实话,我还真没有遇到过这般没有道理的孩子。他的嚷嚷引来了其他孩子的围观,他看到很多人看着我们,似乎小得意了一把,然后继续嚷嚷,并且声音越来越大:“欺负老子,老子不是吃素的!”看着他的行为,我当时真的很心疼,是什么样的教育让本该活泼开朗的孩子变成这种模样?如此的渴望哗众取宠,如此的欺软怕硬,如此的是非不分不知感恩?我一边想一边还是放大了音量,喝止住他:“好吧,你有道理你最大!现在其他同学全部回去,不出去你就自己留在这里吧!想清楚了再出去!想想要不要给同学道歉!”然后我们一群人都走了出去。我一直在关注着他,果然过了两分钟不到,他百无聊赖的也走了出来。我冲着他笑笑,结果他却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盯着我:“我是不会道歉的!想要我道歉,没门儿!”随后他做出愤愤状立即走了,留下一群正在和我玩的孩子们莫名其妙的看着他的背影。
H虽然如此,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但他的家长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在我们微信群中,几天来也没有打过一通电话!我真心希望他的爸爸妈妈可以多关注孩子一些,处在十几岁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引导就会有着不同的人生!
夏令营结束了。我们和孩子们依依惜别!我拉起宝仔的小手一起回家时,这些个孩子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随时点醒自己,应该注意什么!永不停歇的育儿学习,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