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壶器高44.5厘米,壶沿部厚11厘米,壶中新脐部最高厚17厘米,口径7.6厘米。整器装饰双龙纹、二狮嘻戏、两虎头铺首、器心脐状凸出并描绘十字纹和卷草纹,沙底无釉。卧壶是古代盛水或装酒的器物,又称皮囊壶,是元末明初时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用器。
初步观察此壶,型制硕大朴实,青花发色蓝中带紫,主纹饰二龙戏珠威猛生动,鸭蛋青釉肥厚细腻,铁锈斑虽然不太浓重但清晰可见,与元代青花瓷器十分相像。但仔细品味,本人认为它应为明初瓷器,主要是它与元瓷有下述几点细微的差别:
一是主纹描绘细腻,双目怒睁,毛发清晰,舌头直伸,张牙舞爪,生动活泼,但龙的颈部明显粗于元瓷常见的龙纹,苏麻离青所造成的黑锡斑历历在目,釉面流淌和晕散不太严重,画面比例和谐。绘画手法比元瓷更精细,色料淘洗比元代细致。
二是出现了元瓷上没有的新纹饰、新器型。尽管在这个扁壶上绘制了四爪云龙、虎头铺首、留白蕉叶及出现窑裂等元瓷固有的纹饰和特征,带有明显的元代瓷器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元代少有的两狮嘻戏的辅助纹饰,出现了卧壶这种明代永乐年间所特有的新型的实用器型(此判断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根据目前所公布的资料永乐以前尚未有类似的瓷器器型),据此判断该壶应是明初之物。
三是在瓷器的中心部位出现了凸出的脐状圆突,侧看像一面大芒锣扣于其上。圆突内描绘的是由十字架、荷花、云头、卷草纹组成的色彩浓烈的图案,十分相似于藏传佛教坛城,像悬浮在两条翻腾嘻戏的云龙之间的宝珠,为画面增加了喜庆和热烈的色彩。
四是作为实用器物,扁壶双肩部保留了虎头铺首,并在虎嘴上预留了两个可供穿绳的粗大孔洞,既便于器物在装满液体时灵活携带,又保持了扁壶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虽然在元代瓷器大罐上也有类似铺首,但与资料上刊登的在元代扁壶上装饰的螭龙铺首、象头铺首、乌龟铺首等又有很大的不同。

五是胎体厚重,朴实无华,保持了元代的釉色和制作方法,但在造型方面体现了创新。扁壶沙底较薄,沙底上沾有星星点点的透明釉,局部隐隐约约有火石红,周边留有明显的跳刀痕,敲击时声音清越偏沙哑。通过壶口观察其内部,明显可见手工制作时留下的旋纹和衔接痕迹。器底和侧面局部可见窑裂。器身硕大沉重,整器遍体温润无款,是民窑中产品中的精品。

该壶于2009年2月23日被云南省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鉴定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产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