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风筝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拙文 |
刚读完老舍的书。当还没决定接下来读那本书好的时候,我就再翻翻鲁迅的书。今天读到了《风筝》,里边的一段话刺激到了我:“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弃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的,我年轻的时候,甚至从少年时代起,就是鲁迅笔下这样的没出息的孩子。
我的儿时,放风筝是我的最爱之一。
每年春天,过了正月,阳历来到三月份,放风筝的时节又到了。
我小时候放风筝可不是买来风筝放放完了。没钱买风筝,还要放风筝,那就只有一条路——自己扎风筝。
放风筝要有线轴,也称作线轮,因而从制作线轴开始。找来竹片,段成2-3厘米宽、7-8厘米长四块,用刀具从中间剔出两块阴面、两块阳面的槽,一阴一阳合上形成个十字。这两个十字上边一个、下边一个,用粗钢条四根把四个边连起来,两头儿用榔头轻轻打出帽儿来固定。有铜棍支这个架子就更讲究了。再讲究一点铜棍两端镟丝扣,用螺母固定。十字架中间打孔,用钢条或铜条穿过去,上边打弯退不出来,下边装一个木把。这样,缠风筝线的轮子做成了。木把撰在手里,食指伸直打轮就可以缠线了。
风筝线是必须要花钱买的。线要买粗的细的,还看你制作的什么风筝,轻风筝粗线不行,风筝带不动;重风筝细线不行,容易断线。我婶在小百货上班,每次买线就去找婶。
扎风筝可是个技术活,扎不好风筝飞不上去。我也不会扎复杂的风筝,不怕简单,能上天就行。开始只扎长方形风筝。首先把毛竹进行粗加工,圆筒劈成薄片,竹片劈成窄条,用刀具把背面削薄,削得竹皮面可以打弯。然后进行竹条的细加工,根据自己要制作的风筝劈成小条,取适当长度断开,继续按照需要削薄竹皮,然后,要用砂纸打磨,使竹皮中间厚,两边要薄到和竹皮一样,要打磨得一点儿毛刺都没有。前边这些做完了之后,长方形风筝就简单了。两根竹皮绑个×,上边再绑根横条,两边出一点儿头,这个骨架就算完成了。用浆糊涂在骨架上,根据骨架大小裁好毛头纸的大小,再把毛头纸糊在骨架上,还可以涂上一些颜色或图案。还要在下方的两个角粘上穗子或叫飘带。穗子也要根据风筝的大小制作,风筝小了带子就不能重,风筝大一点儿带子就不能轻。轻穗子用裁好的纸条粘两米左右长一条,再把纸条粘在风筝下角两端就行。重穗子要把纸粘成一个环一个环的,一环一环套在一起,连成两三米长,再把它粘在下方两个角即可。
顶线也是风筝能不能飞上天的关键。先用一根线把风筝头上的那个骨架绑上两端,使其有一个弯度,这样上天有点儿兜风的意思。再用一根线做顶线,绑在十字架和上端的横骨架中间,先要松一些,并在中间系个扣,这个扣就是连接风筝线的位置上。风筝线头上栓上两厘米长的竹签或火柴根,把它穿在风筝顶线扣上。好了,你出去试试吧,没有飞不上天的。但如果顶线长短、扣的位置上弄不好,上了天也会折下来。我制作的风筝折下来的时候不多。
光放这么简单的风筝时间长就不满足了,看着别人放的风筝各式各样,自己也想做复杂一点儿的风筝。先看别人怎么做,然后自己试着做。还是从简单开始,做一个飞燕吧。
制作飞燕头和膀子都有弯,需要用火烤竹皮,使之形成我想要的弯度,或用蜡烛,或用煤油灯。那时的供电网经常停电,有时一个星期就停个一两次,所以,家家备着煤油灯。我就用煤油灯烤竹皮的背面,还要有弯,还不能烤糊,也不能烤变色。这活儿可急不得,急了就容易烤糊,糊了这根白白打磨半天的条子就废了。燕子的头要从一根竹皮的中间烤成对头弯,使得竹条两边平行,平行的竹条就是燕子的身段了。膀子的两根条子烤弯要求比较高,翅膀两端的弯度必须一样,只有一样的弯度才对称,风筝上天才不会倾斜。然后就要用细线绑扎。
然后,按照图形裁剪毛头纸。用浆糊粘上。风筝上还要用不同彩笔画一些图案。两个燕尾粘上穗子。用一根线把两个膀子连起来,线要嘞得紧一些,让燕子翅膀有个弧度。这个风筝的顶线要栓三个点,上边×字架上端和上膀子骨架连接处两个点,下边在下膀子骨架中间一给点,三个点的三个顶线连在一起,顶线上系个扣,这个扣连接风筝线。
这样的风筝放上天要比长方形风筝气派得多,如果迎来赞美声,自己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当然,放飞这个风筝所用的风筝线号就要粗一点儿,放长方形风筝的线放不了这个。
还制作过一两次带猫眼的风筝,在头上有两个小猫眼,在翅膀的两边各有一个大猫眼,风筝飞上天后猫眼是旋转的。制作猫眼风筝对骨架的要求复杂得多,猫眼也是精细活,用竹皮子制作,越小越难做。还制作过一次活膀子的燕子,膀子可以插上,也可以拿下来,要用芦苇作为插管,更复杂一些了。还有人扎的风筝水平更高,翅膀软的,飞上天翅膀扇动。软翅膀的风筝我没扎过,也不会扎。
为制作风筝,我挨过爸爸一拳,这一拳打的很重,是我无数次挨打中最重的一次,这一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当然,久久不忘怀不仅打得重,还有一个原因使我对这次挨打的记忆非常清晰。那正是“文革”初期,那天我挨完打没过2、3个小时,爸爸单位带车来了一些人把我们家抄了。因为爸爸接手了爷爷的事业,算是资本家,“文革”怎么能漏掉呢?爷爷在抄家的半年前已经病世了。在抄家之前爸爸还主动把自家的家具和值钱的物品送到了单位,是哥哥帮助爸爸推着人力车送去的。我想爸爸以为主动一点儿送去不会再来抄家,省得邻居们都知道。爸爸可能想错了,他们认为你还有值钱的东西没交出来。于是来人把木地板都敲开了。这次没拿太多东西,已经没有大件家具了,抄走了瓷瓶、狗皮褥子、大号铜火锅等小件物品。我后来想,爸爸可能知道那天要来人抄家,心中一定不痛快,这一刻正好看我不顺眼,所以就冲我下了。你想啊,我跑了一身汗,穿衣服敞着怀,拖着一根竹片,连整个胡同都听得见哗啦哗啦响声,这形象能顺眼吗?
扯远了,不是扎风筝吗?怎么说起这个?哦,还说挨打的事吧。
扎风筝需要用竹片。我家靠东南不远处有一个香店旁胡同,这个胡同一出口就到了墙子河边的石头桥,现在叫西营门桥,那时好像叫烈士路桥。
当时,桥南几十米处有一个烈士纪念碑,是纪念解放战争在护城河边牺牲的解放军烈士。我小时候,沿着护城河边北面还有几座遗留的钢筋混凝土碉堡,碉堡上的枪眼清晰可见,由此可想而知,当时在护城河边战斗的激烈程度。烈士路纪念碑周边空地大一点儿,周边没有太多建筑,更没有电线杆,也是我常来放风筝的地方。
那时候就在烈士路桥边有一个加工厂,规模很小,用竹片圈了一个院子,从外边能看到里边的一切,院子里有两三间小房,没有加工车间,工作都在露天场所,现在想来好像也就是街道的小集体企业。这个小厂制作建筑用的脚手架,所有的脚手架都是毛竹制品,它的原料是竹子,成品还是竹子,这就是制作风筝骨架必需的材料。
我们胡同的孩子不知谁发现了这个秘密,我们几个小孩就去哪伸手抻出来竹片拿着就走。一抻一拿比偷好听,其实就是偷。工人看见了喊一嗓子“快走”,拿到了就走,拿不到也得走人。还有时厚着脸皮找工人要一根竹片,工人也给。工人给的还是竹皮发绿色的新竹片,新竹做骨架有油性更容易围弯,还不易烤糊。自己抻来的竹片就没有挑选余地了。
那天是一个夏日,爸爸刚刚下班,坐在院门口左侧乘凉,左手摇着大蒲扇。我拉着一根竹片回家。这根竹片有点儿长,扛在肩上两头着地,前边总是戳地,我不好走路,只能拉着一头,另一头拖在地上。拖在地上哗哗地响,这响声心烦的人受不了,也许看到我不像个爸爸想要的样子,当我走到院门口时,爸爸右手一拳打在我的肚子上,我顿时疼的直不起腰,楞充坚强,绝不掉眼泪,当时爸爸还说着什么话,我只顾疼,说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数落我不成样子。
这是我无数次挨打中的最重一次,挨完打就按照大人的意愿改了么?没有。我还是我,我还是随心所欲的玩儿。可能我的性格到今天也是如此,有人说我拧,我可能应该接受这个“拧”字。还有人择着好听的评价我,说我有主见。怎么说都行啊,虽然说法不同,也许是一回事。反正我也改不了,也没想改。
放风筝最好找开阔地。从我们胡同往南走,穿过西关外大街,再过德厚里胡同就到了墙子河边。放风筝墙子河边是最好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青年路。过了河的烈士路纪念碑周边也不错。在开阔地方放风筝即使风筝折下来还可以跑过去拿回来,风筝和线都不会有损失。但是,在墙子河边放风筝时而感到风筝放得再好也就自己看,没意思,还是想在家门口放,好让家人和邻居看到。
我们胡同是南北向,刮南风或北风时,放风筝最合适,在胡同里拉着线跑几步风筝就上天了。刮东风或西风时就没有跑的余地了,只能靠风大一点才能上天。我在自家院子里也放过风筝,总是站在窗台上观望。自家院子里放风筝有个困惑,头顶上正好有一根电线,曾经有过风筝被电线缠住,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拉断线放弃了风筝。有时拉也拉不动,拉得电线直摇摆,妈妈就喊“别把电线拉断了”,只能用剪刀把线剪断。还有一次放风筝一下折下来了,折到了旁边西赵家胡同一个院子里,我立马跑过去,人家在院子里正在吃饭,看到院子里还有线,但是已经不见风筝了,问他们风筝的事,他们只说没看见,为此差点儿和人家打起来,也只能认头悻悻一走了之。
记忆中,好像到了十四、五岁,我也就不放风筝了。又过一年多,十六岁就到外地上班去了。成人之后的我还放过一二次风筝,那是为了哄孩子玩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段,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好像不是八七年就是八八年,潍坊的一个业务户刘宏伟,邀请我们去参加当年四月一日的潍坊风筝节。去过才知道,潍坊风筝节是一个国际性的活动,热闹非凡,是一个展现世界各国风筝的盛会,每年举办一次。每到这一天,海边沙滩上人山人海,各国风筝爱好者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据说潍坊风筝节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盛行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潍坊风筝节更加活跃。国际有一个风筝协会,这个组织还把潍坊定位为风筝之都。
这一次到潍坊,邀请单位赠送我一只可以拆卸的风筝——鹰。这个鹰委屈在一个纸盒子里,到家才打开看看。鹰头不是平面的,而是鼓的,有立体感;翅膀、尾巴都是活的;材质是绢的,画面丰富,色调浅黄,我把它插在一起就是一个雄鹰。同时赠送的还有线轴和线。那时我住在长江道,长江道的墙子河还没有盖盖儿,我带着女儿在河边放过一次,好像没怎么飞起来。当年秋天,我们一家三口到水上公园去玩儿,我想起了这只鹰,带着它到水上公园放飞。那一次把风筝放上天了,但线不太长,都放出去了,放飞也不算太高,后来又折下来了,好像顶线不大合适,调了一会儿顶线还是没有弄好,以后再也没放飞过,放置在了床铺底下,搬过两次家也没舍得扔,好像现在应该还放在家里。
在鲁迅《风筝》这篇文章里,鲁迅把他十岁的弟弟躲避他正扎了一半多并即将完工的风筝的翅膀折断了,并用脚踏烂,后来鲁迅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他才知道游艺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二十年后他们都有了胡子,他试图向弟弟讲起这件事,似有道歉的意味,期盼弟弟能够说出“我可是好不怪你呵”。然而弟弟却说“不记得了”。其实这样的事件记在心灵里永远不会忘却,只是弟弟为避免鲁迅的尴尬。
2022年5月16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