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天津老城民居院落

(2020-02-21 17:30:19)
标签:

旅游

杂谈

分类: 拙文


 

    清末天津老城民居院落

今天中午朋友聚会,安排在鼓楼西边的台湾宝月楼菜馆。我有点儿烧包儿,早早就到了,一会儿要在鼓楼西边遛遛古玩市场,现在就到东边走走看看。

    向东没走几步看到一个院落,牌匾上写着“天津老城博物馆”,咦,还有这个,能遛博物馆,不遛商业街,走,进去看看。我正往里走,被保安拦住去路,让我到旁边屋里去买票,我到卖票那屋里看到售票方式,五元一张,且60岁以上用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取票,我便用身份证取了一张票,然后进入博物馆参观。

    这座博物馆是一座古老的民居院落,它能是谁的宅院呢?正在疑问时,看到了文字介绍,原来是徐朴庵的旧宅。徐朴庵何许人也?原来他是清朝末年英商麦加利银行第一任买办,这座宅院就是徐朴庵在天津的故居。该宅院清朝末年始建,民国初年完工,属于天津老城现有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民居三进四合套院建筑。天津老城里百姓称这里为“徐家大院”。

     徐家大院是一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这座建筑很有特色,采用中国北方建筑传统样式,青砖墙体、青瓦屋顶和硬山顶樑。据说这是天津市里(作者注,不包括杨柳青石家大院)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四合院的建筑,至今在建筑学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当我走进正房的大门,被这里的陈设所吸引,站立良久,勾起我童年的回忆。一进门正中摆放一张八仙桌子,桌子两边摆放两把太师椅,八仙做后边架着一个条案,条案上摆放着明清花瓶,条案上边的墙上挂着字画。这幅画面不由的让我追忆儿时家里的陈设,和这里摆放且有大同小异之妙。相同之处的是几件物件摆放的位置完全一样,而所不同的只有墙上的画作和条案上的花瓶,或许还有家具的材质。站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俩在八仙桌两端一人一边坐在太师椅上,特别到了这个季节,也就是天冷的时候,不断地吆喝我们孙辈人出入关门,只要不关门爷爷就拿鸡毛掸子把敲打我们,当然,打在棉服上也不痛不痒,有时手里没有鸡毛掸子爷爷就用文明拐杖磕两下地板,只是以此提醒我们关门,不能把屋里的热气放出去。家里的这些陈设直到文革抄家都黯然消失殆尽。消失哪里去了?你要是文革时期过来的人,你一定懂得。

谁要以为这座宅院从清末保留至今,那就错了。这座建筑是2000年按照原有的样式重建的,于2004年在天津建卫600周年时作为老城博物馆才对外开放。

  看到这套陈设勾起我儿时的回忆。我儿时的家里八仙桌上摆放一组茶具,每到这个时节茶壶上套着一个棉壶套,给沏好的茶水保温;条案正中摆放一个座钟,奶奶每天起来第一件事给座钟上弦,打开座钟下边的小门拿出铜制的Y形内四方的钥匙,左右两套弦,左边的插上向右拧,右边的插上向左拧,我小时候也当作玩耍上过表;座钟的左边摆放一个帽筒,右边摆放一个花瓶,这两件古瓷都比较大;最左边的墙角摆放三个已故家族先辈的牌位匣子,牌位上刻有人名,如今想起来一定是我爷爷的爷爷和爷爷的爸爸,每年三十晚上要点上蜡烛、上香、摆好贡品,大年初一一早第一件事就是给先辈磕头;条案的右侧还摆放一些小物件,小景泰蓝瓶,小耳瓶,还有一个稍大一点儿的瓶里插着鸡毛掸子;条案上面的墙壁上挂着四联画轴,印象好像是梅兰竹菊四幅画作。

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父亲就把一副竹背骨面的麻将牌拿出来,八仙桌抬出来往中间一放摸起来。我连看客都不让当,大人哄孩子走人,别的屋玩儿去。

唉,参观民居怎么说起这事来了,哎,真是人越老越怀旧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