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鲁迅《斯巴达之魂》难解其中之意

(2017-03-02 09:54:45)
标签:

读点鲁迅

分类: 拙文
    鲁迅的集外集中有一篇《斯巴达之魂》,尽管文章不长,我都有几次试图快速翻过,因为我实在看不进去;也正是因为文章不长我才坚持看完,看完后依然不解其中之意。有人形容看不懂的文章用“生涩难懂”四个字,我属于生涩不懂。我以为读不懂并非是文章的原因,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一是文言文看起来费劲,二是不知这篇文章属于鲁迅的创作作品还是翻译作品,三是对斯巴达那段西方古代史不甚了解。看完之后还是不了解,只因未读懂。
    有研究鲁迅者把鲁迅划分为三个阶段:青年鲁迅(或是留日鲁迅)(1902-1909),沉默鲁迅(1910-1917),现代文学鲁迅(1918-1936)。《斯巴达之魂》是鲁迅早年留日时期作品,发表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杂志上。可见浙江人当时去东洋读书的大有人在。处于清王朝晚期用文言文写作实属正常。上网看过一些资料才知这篇文章是鲁迅的创作作品而非翻译作品。而我看的时候总以为是鲁迅的翻译作品,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以为公元前四百八十年的事鲁迅也是看史书才得到的故事,即使创作作品也出不了史书记载的圈子,如果根据史书再创作的话或许又把历史重新演义了,或许脱离了历史史实。
    我的观点:要想了解这段历史故事还是看看西方历史书籍,切不可看鲁迅的这篇生涩难懂的文章。
    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如此评价自己的这篇作品:“不过看起来也引起我一点回忆。例如最先的两篇,就是我故意删掉的。一篇是“雷锭”的最初的绍介,一篇是斯巴达的尚武精神的描写,但我记得自己那时的化学和历史的程度并没有这样高,所以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也再也记不起它们的老家;而且我那时初学日文,文法并未了然,就急于看书,看书并不很懂,就急于翻译,所以那内容也就可疑得很。而且文章又多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免耳朵发热。”鲁迅接着说:“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看来年轻的鲁迅也在追求文字的时尚。再看一看鲁迅自己是如何形容自己的早期作品的:“这真好像将我五十多年前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装潢起来,并且给我自己和别人来赏鉴。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那么,问题来了,鲁迅这样看待自己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还要收入集外集呢?鲁迅是这样说的:“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看来爱的就是这份天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