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家庭为中国之基本》想到……
(2016-12-23 11:39:22)
标签:
读点鲁迅杂谈 |
分类: 拙文 |
读鲁迅《家庭为中国之基本》想到……
现在接受的教育是家庭为中国的基本单位,这是毋容置疑的。这个基本单位尤以中国农村的8亿人口最为显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的公社曾经是主要单位,大锅饭也是以公社为基本单位。但改革开放后,家庭这个单位突出出来了,特别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就更凸显了家庭的地位和作用,自此农村人口从公社的社员回归了家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种农村的生产形式未曾改变。城市里,生产中的家庭概念没有这么强烈,但城市的和谐社会依然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只要各个家庭圆满了社会才会和谐。社区的和谐共建也是依靠家庭来实现,所以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家庭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送到幼儿园的孩子有问题,幼儿园老师也是交给家长去解决。孩子的性格形成大多也是受家庭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教育的基础。
然而,今天读鲁迅《家庭为中国之基本》一文,却感到鲁迅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说的是回归了家庭固化了思想,束缚了手脚,最后的落脚点说的是家应该只能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在当时的鲁迅年代,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鲁迅笔下的家是这样的状况:
“中国的自己能酿酒,比自己来种鸦片早,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却很少见有人像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中国人造酒有历史却让外国人喝了发酒疯,而中国人却躺在家里吸食外国人造的鸦片。“唐宋的踢球,久已失传,一般的娱乐是躲在家里彻夜叉麻雀。”中国人发明了蹴鞠却不出来跑,回到家里打麻将。鲁迅说:“从这两点看起来,我们在从露天下渐渐的躲进家里去,是无疑的。”鲁迅说的 “火药只做爆竹,指南针只看坟山” 是在说中国人的固化和保守,或是不思进取精神。 外国人把“火药造成炸弹,装在飞机上面了,我们却只能坐在家里等他落下来”,而中国人还是火药只做爆竹。鲁迅说中国人即使有坐飞机的也不是为了远征而是为了早点回家。这些例子都在说中国人家庭概念重、因循守旧,同时也说:“我们的古今人;对于现状,实在也愿意有变化,承认其变化的。”
从鲁迅到今天,这个变化也太大了。农村虽然家庭联产承包,但重劳力早已离开土地出外打工,形成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优秀儿女志在四方”的思想早已深入年轻人的心,出国留学已成平常。然而,鲁迅说的“对于老家,却总是死也不肯放”也只剩思乡之情了。
总之,我理解的鲁迅这篇文章对于家庭并非褒义的描述,在中国患难之时,鲁迅希望的是“我们并非满足于现状”,而应“神驰宇宙之外”,不能在家坐等飞机的炸弹落下来。而今天中国8亿农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能够满足于现状吗?以家庭作坊为基本生产单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甚至导致现在出现的农产品的劣质品,如农民自己养的鸡和猪自己都不吃,自己种的菜自己不敢吃等等,都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形成的自私自利导致的结果,人民公社时代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破除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给农业、农村、农民但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现如今的问题,中国农村和农业要大发展必须破除“家庭”这个篱笆,才可神驰宇宙之外。
鲁迅最后的“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到现如今,家也只是生处,至于死吗,还有一句话“哪的黄土不埋人”。鲁迅本人也没死在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