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在酒楼上巧遇十年未见的同学加同事吕纬甫画了个像:吕纬甫是一个在家孝顺、在外敷衍做事应付差事的人。
至少在三件事上表现出吕纬甫的孝顺:
第一件事:吕纬甫把自己的母亲接到身边尽孝。多年未见后的巧遇,吕纬甫对鲁迅自我介绍现状:“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这里是说两年前把母亲接到太原。
第二件事:母亲惦记着三岁死去的弟弟的坟墓被水淹,为迁坟只是睡不着觉,吕纬甫要完成母亲的心愿。“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念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
第三件事:应母亲要求为村姑阿顺买剪绒花。“这一次我动身回来的时候,我的母亲又记得她了,老年人记性真长久。她说她曾经知道顺姑因为看见谁的头上戴着红的剪绒花,自己也想一朵,弄不到,哭了,哭了小半夜,就挨了她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这种剪绒花是外省的东西,S城里尚且买不出,她那里想得到手呢?趁我这一次回南的便,便叫我买两朵去送她。 ”“我才买到剪绒花。我也不知道使她挨打的是不是这一种,总之是绒做的罢了。我也不知道她喜欢深色还是浅色,就买了一朵大红的,一朵粉红的,都带到这里来。 ”
至少在三件事上表现出吕纬甫做事的敷衍应付:
第一件事:找不到弟弟的尸骨就不找了,裹些泥土装进棺材应付了事。“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拔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其实, 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第二件事:本来给阿顺姑娘送剪绒花,听老发奶奶说阿顺死了,剪绒花转送她的妹妹。”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但是带在身边的两朵剪绒花怎么办呢?好,我就托她送了阿昭。“
第三件事:像鲁迅谈到他的教书之事表现的敷衍应付。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在上述三件敷衍的事例上又衬托出吕纬甫对母亲的孝顺之能事:一是尽管没有找到弟弟的尸骨,用包裹的泥土当做尸骨掩埋,“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回去后他不会告诉母亲实话的,为的是让她老人家安心。二是剪绒花送给了阿顺的妹妹阿昭还要告诉母亲送给了阿顺姑娘,“母亲只要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就是。”回去后不像母亲说穿阿顺已死的消息。三是,当鲁迅问起教书“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时,吕纬甫回答:“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即使这样的生活状态,吕纬甫还是要把母亲接到身边尽孝。此三件事也足以说明吕纬甫的孝顺。
加载中,请稍候......